关于杨继盛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_七夕的诗句杨璞
关于章太炎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_
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因而屈节。其或出牛游学,俱百资本者皆可为之,何迁矜异,若因此养成傲诞,非吾手也。入官无须清慎。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章太炎遗嘱。
【简介】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人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义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他富于民族思想,先后担任《时务》、《昌言》等报编辑,并创爱国学社,鼓吹革命。后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坐《苏报》案被捕入狱。1905年出狱后,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主持《民报》。辛亥革命后,参加孙中山的军政府,旋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幽禁。他曾七被追捕,三人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辛亥革命后,日渐脱离政治,专意治学。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和文学诸方面都有深湛造诣。章炳麟一生著述甚丰,被尊为经学大师,著作版本繁多,后辑为《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曾经将他父亲的教诲,共15条恭录于纸,称之《家训》,笔示后人,令后代遵行。《家训》中前二条称:妄自卑贱,足恭谄笑,为人类中最庸下者。人心炻媚,常不能绝,上者忌功害能,其次以贫贱富贵相较,常生忮心,甚乃闻人丧败喜溢眉宇,幸灾乐祸,祸亦随之至。这和《遗嘱》中的话说一脉相承的。
章太炎逝世时,长子才18岁,次子13岁。所以遗嘱可以看作是对未成年孩子的谆谆教诲:第一,他强调人应立身为贵,他虽是举国公认的国学大师,但他嘱咐子孙不是学问第一,而是立身第一,即立德为先。早在1906年,他即强调知耻、重厚、耿介、必信。他一生刚正不阿,从无媚骨,晚年更是主张应以范文正、顾亭林两位先生作为立身、行己、为学、做事的标准。
第二,他强调子孙如留学归来不得傲诞。太炎先生晚年,目睹不少留学同来的人,养成傲诞。他嘱子孙万万不可因出洋学成,无视我固有文化与传统,如不然则非吾子也。
第三,太炎先生对子孙为官一方的嘱咐。他一生几乎没有当过官,没有领过官俸,他严嘱子孙,倘若要做官,尤须清慎。
第四,太炎先生对子孙民族气节的嘱咐。他在遗嘱中告诫子孙,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要保持民族气节。
关于习仲勋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关于习仲勋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_
雪中送碳惟吾愿。一习仲勋要求儿女。
【简介】
习仲勋(1913-2002年)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之父。
据习近平主席回忆,父亲习仲勋教育他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他还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
纵观其一生,在党内生活非正常期间,历经冤屈、坎坷、磨难,却从来无怨无悔、顾全大局,一生都在雪中送炭。该谦让的,他谦让了;该忍耐的,他忍耐了;该承担的,他承担了;该挺身而出时,他都挺身而出了。
他由衷地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没整过人应该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雪巾送炭的事情。
习仲勋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许搞任何特权。齐桥桥小学毕业升初中时,报考了北京101中学和河北北京中学。由于101中学学风好,齐桥桥很想上,但是成绩比-101中学的录取线差了零点五分。习仲勋试探地问:要不要我去打个招呼?
齐桥桥知道父亲不会做无原则的事,看似征求她的意见,实际上是在考验她,()更不会为她说情,因此她明确地回答:考上哪儿就去哪儿。高高兴兴地去河北北京中学上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