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俗语谚语大全_七夕节的谚语诗句俗语
【大栅栏】大栅栏是北京举世闻名的一条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栅栏是一种遗憾。那么,缘何叫它大栅栏呢?据考证,大栅栏始建于明代永乐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条。清乾隆年间,京城各街道为防贼盗,都在街口修建栅栏,晚间关闭,白天开启。廊坊四条由于店铺众多,实力雄厚,所建栅栏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栅栏这个名称渐渐取代了廊坊四条。该地区的商业发端于明,发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马聚源等云集于此。当年,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指当时大栅栏内的四大银号)之说,其名声长盛不衰。
【大姨妈】女生的月经来了,有许多隐讳之语,来代替使人害羞的月经一词。如例假、倒霉等,还有一种隐讳之语叫大姨妈。那么,大姨妈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有一个爱情故事。据说在汉代,有个女孩叫佳儿,早年父母双亡,就一直跟着姨妈家的人生活。年方二八之时,正是出嫁的好时候,上门说媒的人也就多了,佳儿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一个姓李的书生。李姓书生也很爱慕佳儿姑娘,那时候人都很传统,两个人定了亲,可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婚,两个人独处的机会不多。当两人见面的时候,往往大姨妈也在家里忙活,两人温存的时候,自然怕人看见,说三道四。所以听见脚步声,佳儿就会说:大姨妈来了,你快躲起来。 终于到了结婚的日子,入了洞房,书生就急匆匆想要一尽云雨之欢,可惜日子不巧,佳儿就说今晚大姨妈要来。书生也是聪明人,知道一定有难言之隐,就忍住了。从此以后,就有了这个习惯说法,月经来了,就会说大姨妈来了。
【大锅饭】大锅饭原意是供多人吃的普通伙食,相对于小灶说的。引申为不论工作好坏、贡献大小,待遇、报酬都一样。人们常用大锅饭来形容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的现象。 大锅饭源于广东庆云寺。建于明代的庆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铁锅。倘若用铁锅煮饭,足可供数百僧人食用。然而,这口大铁锅却并不是真正用来煮饭的,而是用来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缘的。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围着铁栏杆。凡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经过大铁锅旁边时,都要主动投进几个铜钱,一则为了孝敬菩萨,以求降福灭灾;二则为维持寺院僧人生计献出微薄之力。因此,这口从未煮过饭的大铁锅是和尚们的生活依靠,装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锅饭。只要香火不断,僧人们的大锅饭就有保障。这就是大锅饭一词的由来。
【大槐树】槐树是个很普通的品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缘何只有洪洞县的大槐树闻名于世?在国内许多地方和海外华侨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原来,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处,有座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的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长势十分旺盛。槐树上老鸹窝层层叠叠,无数鸟儿在此盘旋聒噪,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明代初年,就在这棵大槐树底下,发生了一件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凭照川资,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为何要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致使冀鲁豫苏和两淮一带,十室九空。而且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从《元史》记载看,元末较大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颗粒无收的蝗灾竟有18次之多,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局面。明朝建国后,有些州县人烟稀少,形同虚设。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国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实各地的决定。当时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风调雨顺,没有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人口激增。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的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189.3万,而山西人口多达403.04万人,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30万人。要实现向中原一带的移民方针,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选择地。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开始。《洪洞县志》记载:当时政府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大原府、平阳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今太原、临汾、长治、晋城、沁县、汾阳一带),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为移民集散中心,从此名留青史。据传,在孩子临行前,父母把其小脚趾咬为两瓣,留为记号以备以后认亲,从此全都成了复形小脚甲。传说,凡长猴指甲的都是洪洞县来的。现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为寻根祭祖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祖先故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荫庇群生的大槐树永远扎根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