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俗语谚语大全_七夕节的谚语诗句俗语
【七十三、八十四】民间有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对上岁数的人是一个忌讳的岁份。其实,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岁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两个圣人归天的虚龄罢了。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丘,一个是故国时代的亚圣孟轲。正巧孔子年仅七十三虚岁时命归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虚岁。因为孔孟都被尊为圣人,谁也不敢活过圣人,所以,他们归天的年龄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实际上,在我们周围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岁的,其实完全是一种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龄段稍多一点的话,也是因为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十三点】十三点是用来贬斥傻里傻气俗称傻帽的人。此俗语原产上海,称那些半疯半癫者为十三点。此俗语所以称为十三点,是因为玩麻将或其他游戏开始时抛色子比点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个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玩时一般将两个色子抛起,落地后朝上的两个面上的点数相加,相加后最大的点是十二点。显然,十三点是不识数,傻帽啦!还有一说,十三点暗合一个痴字,痴字是十三划,十三点自然就是呆痴之意。 十三点本来是女人喜用的贬斥他人的词语,它既生动却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现在无论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脱口而出,不再由女人专用了。
【十六两】把重量单位一斤由十六两改为十两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旧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两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两千多年。古代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民间有一种说法,既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据和理由,且能自圆其说。民间传说一斤中每一两都是一颗星,十六两就是十六颗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卖东西的人在称重量时,不短斤少两,讲究诚信,就会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禄、寿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会损星。克扣一两就会减福,克扣二两就会损禄,克扣三两就会折寿。所以商家应该诚信,否则会受到上天的谴责或遭受不祥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附会,用这种说法使不良商贩有所收敛。但古代的秤确实和北斗七星是有联系的。古时候人们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别称为天权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个斗,后三星像一个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杆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权,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盘星。所以,无论经商也好,从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权力,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有句台词:天底下有一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
【十二属相】十二属相也称十二生肖。古人用十二地支记时,十二地支代表了十二时辰。古人又根据他们对动物出没活动时间的规律,把十二时辰配上了十二生肖:子:子夜十一时至第二天凌晨一时,这时候,老鼠的活动最为活跃,子就同鼠搭配,称为子鼠。丑:牛吃足了草,凌晨一至三时还在咀嚼,准备凌晨出来耕地,所以丑就同牛搭配,称为丑牛。寅:据说凌晨三至五时,这时候老虎最凶猛,所以寅同虎搭配,称为寅虎。卯:凌晨五时后,月亮(又叫玉兔)还在照耀大地,所以卯同月宫神话中唯一的动物玉兔相配,称为卯兔。辰: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传说早晨七至九点钟已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巳:据说,早晨九至十一时,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动,不会伤人,所以巳时属蛇。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太阳当头,据方士的说法,午时阳气到达极限,阴气将产生,马跑离不开地,是阴类动物,所以午时属马。未:下午一至三时,羊吃了这时候的草,据说并不影响草的再生,所以未时属羊。申:下午三至五时,猴子异常活跃,申时属猴。酉:下午五至七时,傍晚来临,鸡开始归窝,所以,酉跟鸡搭配,称为酉鸡。戌:下午七至九时,黑夜来临,狗开始工作:看家、守夜,所以,戌同犬搭配。亥:晚上九至十一时,夜已深,猪憩睡得更熟,所以亥跟猪搭配,称亥猪。十二生肖是我国用于记录年的一种方法,如《泰山庙圣旨碑》题:泰定鼠儿年十月二十三日,鼠儿年即子年。十二生肖也是我国在古代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如子鼠年生的属鼠,丑年生的属牛,依次相配。这叫十二属相.或者叫属相。
【十里长亭】在戏曲、影视中常常见到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但只见一亭,不见长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十里长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设一个亭子。秦汉时每隔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脚,亲友远行也常在此话别。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马匹给养、行人口粮、酱菜和韭葱,类似驿站。 十里长亭原意并非送别,后来表示送别,这是怎么来的呢?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风险,一旦离家,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亲朋远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饯行,到有洗尘接风。特别是送行,必须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来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边临时设立帷帐,准备酒肴送别行人。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在古代诗词、戏文中有很多吟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别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长亭;中国名剧《梁祝》送别一场,也是在十里长亭,虽然没有筵席,却送了一程又一程,谓之十八相送,场景感人泪下。文人墨客多用长亭这一特定场景表达离情别绪,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别时都安排在十里长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