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祝福短语 > 节日祝福

秦观 鹊桥仙_七夕古诗秦观

2021-10-17节日祝福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着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陆游 鹊桥仙·夜闻杜鹃

《鹊桥仙夜闻杜鹃》

作者:陆游

原文: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

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

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

1、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

2、杜宇:杜鹃,总在春末时候叫,叫声似不如归去。

3、故山犹自不堪听:意思是即便在故乡,听到这杜鹃的鸣声也够难受的。

翻译:

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

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

悄无人言。

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

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

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

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

年已半百,一畸零人,

漂泊在孤旅的路上,

想那只故园的杜鹃,

带着故园的山水,

让我不堪听闻矣。

赏析: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