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经典句子

胡适还是鲁迅的读后感

2020-12-29经典句子

作者在书中划分了四个章节:清末、民国、当代、国外。

这其中有五个人让我感触最深:容闳、蔡元培、胡适、沈从文、茨威格。

容闳亲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上述清末四件大事,从他个人的成长和经历就可以看到中国第一代救亡图存的现行者的种种尝试碰撞在冰冷的封建社会现实的无奈和艰辛。

蔡元培先生治下的北京大学依然为我等现今的学生所羡慕。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六年,期间多少堪为现今的中国大学所鉴,读后感《关于《历史,何以至此》的读后感》。

现在大家谈论五四必会提到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但是长时间来关于胡适的了解似乎一直都很模糊,他参与教育,参与文艺,同时还参与政治。

他的实用主义,他的西化思想,直到现在我还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只知道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边城》是他写的,别无其他。

本书中讲述了沈从文为何建国之后封笔投身文物研究的原因。

1961年,沈从文写了一篇尚未完成、当时也未准备发表的草稿《抽象的抒情》。

在这篇草稿之中,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对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敏感性令人唏嘘。

因为《异端的权利》而知道茨威格,但是却不知道他还受邀去过苏联。

看过他关于苏联的记叙和评论,不得不感叹人们在政治宣传所带来的狂热的力量之下的不堪一击。

当然,总是会有人总是那么的冷静,也许他默默无闻,但是他一定存在。

严格的说,这已经算不上是什么读后感了,完全是流水账式的读书笔记。

多说一些自己关于电视的感想。

从《潜伏》中的李崖到《风语》中的陆从骏,我发现电视剧中的国民党情报人员的形象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仍然十分的狡猾,但是他们绝对不愚蠢了。

很多时候他们还有一些别样的特点。

这和以前看到的我方周瑜vs敌方蒋干的对抗已经大不一样了。

浏览过《新周刊》关于去年电视的评头论足的内容之后深感自己的落后:从来没有看过江苏台的《非诚勿扰》(如今也没有这个打算),那么多的主持人里只看过白岩松和贺炜,电视剧都是只听说过片名…还是要感叹之前的一个状态,生活中有些朋友的话就像是早晨洗脸时的凉毛巾,能够让头脑保持一天的清醒。

真心希望自己每天都可以保持清醒,关键还是在于自己,静心的确是个很大的难题。

今天是清明节,愿生者珍重,逝者安息。

#R.I.P  〔关于《历史,何以至此》的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人生是有次第的》读后感

是《人生有几次意义》吗

读后感:这本书躺在手机里好久了,断断续续看着,一直没看完,最近几天是发了狠,抽空将余下的70%内容看完了。

另外还有两本胡适的书,亦打算在近期看完,一本是《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一本是《假设与求证》,这都是体现胡适那句著名的“拿证据来”的书,我为的是学一点这种质疑的精神。

  这本胡诗文集名为《人生有何意义》,和第一章章名相同,亦是第一章中一篇文章的的题目。

很多人都在思考活在世上的意义,可先看看这篇文章,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文中自有结论,我就不在此明说出来了。

  文集一共六章,每一章,甚至每一篇文都可写千字感想,我是比较懒得,就不做这等麻烦事了。

不过对于冲着书名来的朋友,重点需读第一章,读完第一章亦差不多了,当个“差不多先生”就可以走了。

  作为学生,或者毕业不久,读读第四章《读书有什么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准)毕业生尤其该读读。

那些对于当时学生的要求放在此时毫不过时,反倒比当今许多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得好。

  在我心目中,胡适是和鲁迅齐名的人物,很可惜课本一直选他的文章太少,选鲁迅的又太多(因此对鲁迅有点反感)。

课外也零零碎碎读了不少胡适的文章,不过专门读一本胡适文集,还是第一次。

本书中的第三章《中国人的劣根性》就显出胡适也是用笔做着和鲁迅相同的事业,不过鲁迅是专职的革命家,胡适还是个学者,经常做点考据,时间没有专门放在“骂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