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还是鲁迅的读后感
少时读历史,只了解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人的少量元素。
鲁迅将这些传闻铺开、渲染成一篇极有意思的小文,令人捧腹。
现摘抄部分如下: 故事发生在水面的木排上,舜爷的百姓习惯了九年的水灾,传闻治水的大官鯚被充军,继任的是他的儿子叫作禹。
于是一众百姓开始讨论禹的可能性。
其中一名学者为证明禹的乌有,\“他勇猛地站了起来,摸出削刀,刮去了五株大松树皮,用吃剩地面包末屑和水研成浆,调了炭粉,在树身上用很小地蝌蚪文写上抹杀阿禹的证据,足足花掉了三九二十七天工夫。
但是凡有要看的人,得拿出十片嫩树叶,如果住在木排上,就改给一贝壳鲜水苔。
……\” 然而朝廷还是很重视的,派了两名大员来视察。
百姓推举了代表,大员听得不耐烦,打断代表的讲话:\“你们还是合具一个公呈来罢,最好是还带一个贡献善后方法的条呈。
\”而代表是不会字的。
于是大员说:\“你们不识字吗
这真叫做不求上进
没有法子,把你们吃的东西拣一份来就是
\”当各地考察员回到京都,他们在水利局里大排筵席,品尝大家采集来的民食:\“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赞叹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咬了柏叶糕的,却道质粗味苦,伤了他的舌头,要这样与下民共患难,可见为君难,为臣亦不易。
……\” 局外一阵喧嚷,原来是禹太太被档在门外,她双眉一扬,一面嚷叫:\“这杀千刀的
奔什么丧
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
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象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做大忘八
这没良心的杀千刀
……\”好一顿臭骂
看来大禹跟普天下的男人一样,因工作忙做借口不回家肯定是要被老婆骂的,没有例外。
故事里的大禹是名出色的管理者,上、中、下的关系处理极好。
有文为证。
平级官员\“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只卖票,并且声明会里不再募捐,那么,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
\”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对其他治水的建议,\“放他妈的屁
\”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考察,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
以后应该用‘导’
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而他带兵有道的铁证是:\“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象铁铸一样。
\” 当\“阔人门有些穿了茧绸袍,大水果铺里卖着橘子和柚子,大绸缎店里挂着华丝葛,富翁的筵席上有了好酱油、清炖鱼翅、凉拌海参;再后来他们竟有熊皮褥子狐皮褂,那太太也戴上赤金耳环银子镯子\”的时候,禹进京见舜爷了。
禹说;\“做皇帝要小心,安静。
对天有良心,天才会仍旧给你好处
\”舜爷叹气,托他管理国事,\“有意见当面提,不要背后说坏话。
\” 终于,国家太平到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会飞来凑热闹了
关于《历史,何以至此》的读后感[关于《历史,何以至此》的读后感]近两周的生活有些不规律,读书的进度有所减缓,完整读完的只有雷颐先生所著的《历史,何以至此》一书,关于《历史,何以至此》的读后感。
其实,生活不规律是借口,心态不平静才是真相。
《历史,何以至此》一书依旧是着眼于清末以来的历史,通过记叙历史事件阐述作者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作者在题材上选取的都是那些不为历史课本所述的个人的历史,我想本书的副标题是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的用意也在于此吧。
个个人物提起来都是赫赫有名,但是却都无正史记述。
自《清史稿》后中国再也没有编撰正史,这的确是个遗憾。
在读过这么些讲述和评价1840年之后的历史的书籍之后,我个人觉得假如史家果真要有以史为鉴的动作,而且是关乎中国前途的动作,一个是民国,一个是苏联,这两个对象应该认真地求索和考究。
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只研究这两家肯定远远不够。
我只是在看书的过程当中看到了太多现实的影子,对于有些历史的重复感到深深的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