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还是鲁迅的读后感
记得当时每天拿到报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连载的《胡适传》剪下来。
今天许多人对胡适可能比较陌生了,因为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比较久远了。
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他和陈独秀一道,是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第一人。
我十分敬佩胡适的人品
敬佩他的清正廉洁
敬佩他的骨气
敬佩他的才学
胡适和母亲包办的年龄比他大、且识不得几个字的原配夫人江冬秀(小脚,即缠足)白头偕老,以他的身份地位和才华能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完全可以再娶第二、第三房姨太太,或抛弃原配,找个年轻貌美的。
所以,从这一点看,他比鲁迅强。
胡适的清正廉洁、他的骨气更令人钦佩。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四年驻美大使,离职时银行存款只有1800美元。
长期在美国生活,但不愿加入美国国籍,拒绝接受美国人在住宅等方面的馈赠。
在他花甲之年,国民党台湾当局送给他六万美元,被他全数退回。
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欣赏的,是胡适曾经对年轻人常讲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胡适晚年在台湾某大学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的一次题目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演讲也非常经典。
他送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三味药”:第一味药是“问题丹”,年轻人应总要寻找、思考几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地研究解决;第二味药是“兴趣散”,每个人除了本职工作外,都应有几个业余爱好。
他认为:这种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使你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
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兴趣、爱好也许比他的职业还重要,还富有成果;第三味药是“信心汤”,年轻人必须自信,要坚信自己能够干成一些事。
他说: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读《胡适传》有感 (2011-10-10 15:40:16) 转载▼ 标签: 杂谈 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有的人一生庸庸碌碌。
。
。
。
看着胡适走过的人生之路,想想现在的我,总是觉得生活很无聊,从来都不发言,从来都不写文章,从来都不广交友人,也从来都不上心于学术,我只是静静地对着电脑,偶尔玩玩游戏,偶尔发发呆,偶尔拨弄自己的头发,偶尔担心自己的作业没有写完。
时间就这样在我这无数的偶尔中流失,流失了又开始后悔自己什么也没有做,我的生活似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胡适大学和读研期间可不是这样,他研究学术,发表演讲,研究政论,发表己见,想着怎样去救过,怎样去顾家。
当然我不能和他比,只是有句话叫做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我想我必须要求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
不管晚不晚,我希望我也能有一番作为,能严于律己。
感谢胡适,感谢老师
浅读《胡适传》 (2009-03-01 19:12:57) 转载▼ 标签: 胡适 家庭教育 杂谈 分类: 2009 在我的记忆中,胡适这个名字只是在历史书上看到过。
过分的轻描淡写,是我对这位名人的关注并不多,仅仅是知道他曾经是北大的校长而已。
不像鲁迅,几乎每一册语文教材都有一篇鲁迅的名作,这就自然而然地对鲁迅了解更深了。
想去了解胡适,是从教育学课堂上认识到教授对胡适的崇拜开始的。
因为对一个人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胡适的文章,只是借了本《胡适传》来看看。
《胡适传》总共十二章,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仅仅看了前两章,也就是仅仅是了解到胡适先生在留学美国前的那段日子里的事。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胡适先生对家庭教育的见解。
胡适先生在十几岁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此他曾经发表过相关的一些文章,例如《敬告中国女子》和《论家庭教育》。
他认为:女子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其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有一位受过教育的母亲,才能使其孩子有更好的家庭教育。
胡适先生还引用“三岁定八十”、“山树条,从小湾”说明了: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字上分别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