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还是鲁迅的读后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的时候,杨荫榆的学生被日本人殴打,她只身前往日本军营,递交用日语写的抗议书,要求日本人交出凶手。
她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建造房屋,收留因战乱避难的孩子。
杨荫榆的行为遭到日本人痛恨,最终被日军杀害,抛尸河中。
她是十恶不赦的人吗
完全不是。
可惜这个情况鲁迅是看不到了,她的形象,永远停留在《纪念刘和珍君》里了,还被选进了课本,继续遭受数以亿计的误解。
随着北师大事件的爆发,鲁迅和其他人的论战也开始了。
鲁迅是支持学生运动的,而论战的对方的态度,主要是“学生应以学习为主”,持着这种观点的主要是陈源、李四光等人。
本来,也没胡适什么事儿。
但胡适手贱,发表了一篇名为《爱国运动与求学》的文章。
文章写作的背景是,学生一开始要对付杨荫榆还可以理解,但最后演变成了暴力行为,闯进章士钊、刘百昭、朱深家打砸,并火烧了《晨报》报社,胡适表示遗憾。
在文末,胡适说:在一个扰攘纷乱的时期里跟着人家乱跑乱喊,不能就算是尽了爱国的责任,此外还有更难更可贵的任务:在纷乱的喊声里,能立定脚跟,打定主意,救出你自己,努力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个有用的东西
鲁迅认为这是在为章士钊洗地。
由于鲁迅的笔力很雄健,讽刺意味十足,所以但凡和他持有不同观点的,都被骂得狗血淋头。
这里头包括刚才说的陈源,以及他的弟弟周作人。
胡适给他们三个都写了同样一封信:我最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
我深深地感觉到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他们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最可惋惜的。
鲁迅很生气。
后来他写《出卖灵魂的秘诀》讽刺胡适。
文章里他喊胡适为胡博士,他说,“胡适博士曾经玩过一套‘五鬼闹中华’的把戏”,说胡适说“日本不可能用暴力征服中国人”,这句话是“预备向‘日本朋友’上条陈”,从而推断出胡适的意思是“暴力征服不了中国人,以德服人就可以”,原来如此,“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此外,还有这样的:胡适博士“能用英语和他们会谈”,真是特别。
尽管几次三番公开讽刺胡适,但胡适从来没做过回应。
只有在给周作人写的信里,胡适提到过鲁迅: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
相去虽远,相期至深。
此次来书情意殷厚,果符平日的愿望,欢喜之至,至于悲酸。
此是真情,想能见信。
鲁迅生平骂人无数,讽刺连篇,众人都为他叫好。
他也当真是铁骨铮铮的勇士,但这种笔锋加上激进之思想,太容易误伤别人。
不过,后世在拔高鲁迅的时候,并不是会在意他的文章究竟有何等魔力,他们只注重鲁迅文章中的意识形态,刚好这个立场符合政治的需要。
然而这正是鲁迅当初最不愿意看见的。
1996年,罗稷南亲口告诉鲁迅之子周海婴,在1957年的时候,他曾向毛泽东提了一个问题: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泽东讲:以我的估计,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
这也印证了胡适后来说的: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呵呵。
是谁的人不重要,和谐社会最重要。
编辑于 2015-08-043249496 条评论分享收藏收起ChrisSHOW ME THE MONEY240 人赞同了该回答反驳排名第一的:1,鲁迅的重点根本就不在什么杨荫榆。
鲁迅的文章读的不多,就《记念刘和珍君》那篇文章来讲一共提到杨荫榆的地方就是两处一个是她的名字,一个是说这个校长广有羽翼。
校长比一个没入社会的学生羽翼广 再正常不过 这里只不过陈述了事实,退一步讲,就连广有羽翼算不算贬义词都值得一番讨论。
学生敢反抗校长 再怎么也不可能是范进那种的穷酸文人。
鲁迅之所以这么写,部分是因为从刘和珍敢叛逆校长这点 找到了共鸣(参见《社戏》里那群叛逆的天真少年,鲁迅对这种叛逆一直有隐隐的好感,鲁迅欣赏尼采也是这个道理。
以及参见《铸剑》里那个从懦弱到复仇的少年,《我的第一个师父》里的叛逆和尚,以及魏晋竹林七贤的事迹,例子简直不要太多) 任何一个当年做过反抗校长梦的熊孩子,叛逆少年,热血青年都能找到共鸣,有什么奇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