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_二次元唯美句子
【译文及注释】
1、烧灯:即燃灯。 2、宫桥:在山东滕州东南45里,跨薛河。 3、沉香:水香木制成的薰香。【赏析】
腊梅开后,白雪残存,词人拨雪寻春,乃至燃灯续昼,其雅兴已似痴。月上柳梢,云雾笼星,沉香烟消,其梦境又如醉。词写得清丽宛转,韵味淳郁,上下片两结句尤觉尖新。 元夕二首王守仁 元夕二首 (一)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①。 堂上花灯诸第集②,重闱应念一身遥③。 (二) 去年今日卧燕台④,铜鼓中宵隐地雷⑤。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⑥。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⑦。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⑧。 【译文及注释】 (一) 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第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2) (二) 去年的今天还住在京城,元宵节的铜鼓声隐约如滚地的雷响。月儿依傍着苑楼灯影暗淡,风中传来阁道上来回的马蹄声。在万里炎荒之地频频回首往事,夜深时听见百姓的笛声使人徒自悲哀。还记得先朝许多快乐的事情,孝宗皇帝曾经为两宫开禁。 1、虚庭:空空的庭院。 2、花灯:即灯花。诸弟:指在余姚家乡的兄弟。 3、重闱:父母居室。 4、卧燕台:住在京城。燕台,指燕京。 5、隐地雷:隐隐的雷声。 6、阁道:古宫苑中架木通车的复道。 7、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此处借指龙场苗族百姓吹奏的乐器。 8、孝皇:指明朝的孝宗皇帝。 【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元夕·去年元夜时
欧阳修 元夕去年元夜时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及注释】 元夜: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一称上元节)之夜。 【赏析】 这阕《生查子》一说出自朱淑真手笔,又误作秦观词。但成书于绍兴十六年(1146)的曾慥编的《乐府雅词》即将此词系于欧公名下。曾慥把当时流传的欧阳修的某些艳词,看成是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自序》),而此作却得以获存,当有所据。而五十年后的庆元二年(1196),由周必大校刊的《欧阳文忠公集》也收录此作,故欧公对此词的著作权当无疑问。 徐士俊《古今词统》卷三对这阕词有一个著名的评论:元曲之称绝者,不过得此法。盖元曲多写民间情事,且语言通俗自然,饶有民歌风味。而欧公此作确亦如此。上、下片结构相同,但情感不同。今昔对照,揭示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伤感。辛弃疾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作者: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
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
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注释:
1、椒盘: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
2、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 3、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 4、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赏析:
这首词作于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辛弃疾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辛弃疾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
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
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读者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初一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
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惇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
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
当时,辛弃疾被劾离官闲居已五年余。是年奏邸忽腾报辛因病挂冠,此迟到的风雨具见京城大老们的荒唐和对稼轩的忌恨。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写元七夕的古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