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白鳍豚的唯美句子
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
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
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这种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
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
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
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
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
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
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
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鳍豚知识的空白。
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
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2)《白豚》小本票。
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
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
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
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一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
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
当时白鳍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
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鳍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根据化石记载,白鳍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
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鳍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
白鳍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
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
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为什么白鳍豚称为长江女神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生物学分类动物界 Animalia脊索动物门 Chordata哺乳纲 Mammalia鲸目 Cetacea齿鲸亚目 Odontoceti白鱀豚科 Lipotidae白鱀豚属 Lipotes白鱀豚种 L. vexillifer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
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
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
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
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
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
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
耳孔呈针眼状。
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
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
每群一般2-6头。
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