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言可畏的经典句子_关于烟的伤感经典句子
【糊涂虫】糊涂虫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对事情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人。
它源自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从前有个县官,审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虫,并且作了打油诗来讽到他。县官不知道这是讽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虫,而且下令务必在三日之内捉到三个糊涂虫,少一个也不行。公差们发现一个头顶包袱、骑在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马身上?那人回答说:我担心马驮得太重,顶在我头上,可以节省马力。公差一听这话,就说:这个人可以算一个糊涂虫了,带他去见官!公差们走到城门口,见一个手拿竹竿的人想进城,竖着拿城门太低,横着拿诚门太窄,就是进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们两个去交差。县官听了公差的报告,对拿竹竿的说你为什么不把竹竿锯成两截拿进城来?公差们一听,说:报告老爷,第三个糊涂虫查到了。县官忙问:是谁,快给我拿来!公差们说:等下一任县太爷来了,我们就把他抓起来。
糊涂虫县官能当下去,清醒的郑板桥却当不下去,难怪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熟能生巧】熟能生巧这个俗语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
熟能生巧源自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记载在北宋时期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但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老头说,你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和我倒油的道理是一样的。说着取出油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舀一勺油倒向葫芦口,只见油如细丝穿过钱眼,而钱眼四周没有沾一点油,看的人都惊呆了,陈尧咨也佩服不已。老头却说:我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唯手熟尔。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源头。今天人们常用熟能生巧来形容高超的技艺来自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没有捷径。
【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禄,在现在指工资。那么,古今的收人为什么叫薪水呢?
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金银或钱币)将俸禄发给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月费等。
而最早将俸禄称为薪水的是在魏晋六朝时。《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开支的费用。而明代将俸禄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现代人们常把工资称为薪水,如长工资叫提薪。
【镜子】镜子,人们天天在使用,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当然,水是天然的镜子,有诗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日:猴子捞月亮。讲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么,作为实物的镜子,是怎么来的呢?它经历了石镜、铜镜、玻璃镜三种形态。
据传说,女娲补天时得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成石镜,这便是最早的镜子。这种上古时期传说的石镜,被现代技术所证实,装修用的大理石、花岗岩经过抛光后都光亮如镜。
第二种形态金属镜随着青铜器的发明而产生,有出土实物为证。从出土的铜镜来看,唐代较多。当时,铜镜已较普及。史书有载,魏征谏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物和史料记载相印证,那时铜镜已经相当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发明,取代了金属镜。
【磨洋工】磨洋工一词,一般多指消极怠工,干活磨磨蹭蹭。但它原来的含义不含有磨蹭、懒散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
中国旧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砖对缝。磨砖,就是对砖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共耗资500万美元,占地33公顷,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人称之为洋工。协和医院有主楼14座,又都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质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细致,慢工出细活,耗时很长,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应付洋人,是转义为贬义。
【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那么,戴高帽从何而来呢?
先从高帽说起。古代皇帝、高官们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远游冠;宫廷儒生们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进贤冠。可见帽子代表了人们的身份和等级。后来,虽各朝代规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装饰华丽与否,多与等级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