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生活感悟分享一段话_生活中正能量的一段话
观点二: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曾说过这样一层意思:原来站在别人头顶上的人,后来变成踩在别人的肩膀上,他顿时感到自己矮了许多,于是便为之愤愤然。
感悟:某些退休后感到失落的人,原来在职时可能多是有权有势的。像我等平民百姓,不论在职与否,是不会有失落感的。如果谈变化的话,大概就是增加了自由度。
观点三:中国台湾的高僧星云大师说: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死的时候固然要死得无牵无挂,死得自在安然;生的时候,更要活得无忧无虑,活得平安快乐。有信仰的人,无论生死危亡,一切尽付笑谈中。
感悟:一个人既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命,又有良好的结局,能够善始善终,此可谓大福之人。一个人出生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但后天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与健康寿命的长短,自己则有相当的操控余地。只要你有一个清纯而又高尚的信仰,无私无欲,始终保持一种恬淡而又快乐的心情,活得自然就会无忧无虑,对于死也不会过于计较和恐惧。
观点四:在一篇无名氏的文章中说,一个成熟的人有许多特征,最主要的有:一是能严格自律,不消极抱怨,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二是不自以为是,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三是做事靠信念,不随波逐流;四是有坚定的方向,不被情绪所左右;五是不注重表达,而是学会下咽;六是能用关怀代替责难;七是施惠不念,受惠知报。
感悟:以上这些成熟人的表现与特征的确十分可贵,值得点赞,值得学习和效法,但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我认为一个人成熟与否关键不在年龄大小,不在地位高低,也不在于财富与知识的多寡,而在于人的灵魂和内在的气质这是人身上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浅层的附着之物。成熟与否也许有一定的遗传基因,但更多的是学习和历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环境、条件和个人努力与否造成的。孙悟空本来有顽劣的一面,猪八戒素有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的毛病,但经过如来佛的教诲和长期修炼之后,终能修成正果。
观点五: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心柔顺,一切就安定;心清净,生活就美好;心快乐,幸福就会到来。
感悟:这话听起来有点唯心主义,但仔细琢磨不无道理。
不妨试想,当你心里有千头万绪的悲伤、愤怒或痛苦之事,感到腻烦或郁闷时,你能安然镇定吗?你能静下心来做事吗?当你内心纠结、心猿意马的时候,你的日子会好过吗?生活还有甜蜜感吗?当心里不顺、不净、不安的时候,不管你多么有钱有势,也不管你有多么高的地位和声望,你能有幸福感吗?一个人的心理暴躁不安,陷入了悲痛的苦海,不管食物多么香甜,风景多么美好,对他来说统统都是没有意义的。反之,如果心里柔顺、清净、快乐,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觉得香甜可口;即使是平常山水,也会赏心悦目。何以如此,心理使然。
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尽量有个好心情。
观点六:明朝朱用纯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两句话: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天。
感悟:良心与命运是人们经常提及的话题。朱子在此虽未理清心与命的概念,但将二者讲得很辩证,很深刻。尤其对孰轻孰重及其相互转化,说得十分透彻。在朱老看来,一个人有副好心肠是最最重要的。有好心就会有好报,即使命不好,也会转祸为福;人光靠好命是不行的,如果命好心不好,福也会变成祸。所以,为人处世不可过于迷信命运,而重在修心行善。
观点七:清朝的林则徐为后代留有《十无益格言》,全文不长,现录如下: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五、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六、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七、不惜元气,服药无益。八、时运不通,妄求无益。九、妄取人财,布施无益。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感悟:林则徐的十无益即十个观点,每个观点都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实实在在,道理不辩自明。如前三句,作者提倡的是善心、孝心和和气。一个人倘若存心不善,对自己的父母不知尽孝,整天求神拜鬼,迷信风水,那能有用吗?在外面拉拉扯扯地交朋友,那能是真情实感吗?其动机与目的能够纯正吗?中间四五六句,是教人行为要端正,做事要踏实,心气不能狂妄。一个人如若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自大,行为不正,做事不靠谱,即使你聪明绝顶,读书很多,掌握了不少知识,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学问用偏了比无知无能更可怕。第七句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元气,过分地求医用药并不一定有什么好处。八九两句话告诫人们要本分,不要妄求妄取。最后一句说的是为人不能淫乱作恶,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一个品行无道的人,指望阴骘(即所谓的阴德)是没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