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生活感悟分享一段话_生活中正能量的一段话
当今的过度现象不仅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老人身上也同样存在:身体健康状况需要检查,但检查不可过度;有病需要治疗,治疗不可过度;身体需要营养,但营养同样不能过度过度了会怎样?过度了就是灾难,就是不幸,就会比不及更糟糕。
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和反思,其本身就是对过度的反抗;重要的是加强对规律的认识,杜绝盲目行为,遵从自然,回归自然。
【关于增与减的思辨】
明代有个叫宋懋澄的文人,其在《与洪二》一文中说:自七岁以至今日,识见日增,人品日减,安知增非减而减非增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阅历、见识也会增长,社会经验会日渐丰富,此之谓识见日增,这肯定是对的。但恰恰因为经多见广,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太多,所以也容易使人变得圆滑世故,成了老油条老狐狸,变得没了棱角和锐气,失去了纯真的赤子之心,此之谓人品日减。这无疑是不好的。
是不是人老了人品就必然会日减呢?不见得。这应因人而异。古往今来,人老了,依然怀有赤子之心的并不鲜见。
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杜甫在诗中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其形象简直就是一个疯狂的少年。贺知章比杜甫大50岁,但经常与那些年轻的诗人聚在一起吟诗、喝酒、作乐,有时忘乎所以。当时他早已是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却仍喜在京城大街小巷粉白的墙上笔走龙蛇,曾因此引起不小的轰动。对此,史书也有记载,认为他晚年尤加纵诞,无复礼度。可见他狂得全然不像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再如,宋代大文人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但他的诗文中极少流露出怨天尤人的悲观情绪。即使从朝廷正部级被贬到副处级,从京城调到偏远的穷乡僻壤,他依然能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诗句,而且写完就牵着狗、擎着鹰,到野外打猎去了。你看他多潇洒,玩得多开心!
人生有增有减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除了识见日增外,最好再增加一些诚信、感恩、自尊和气节等正面的东西;自觉地减少一些不良情绪、作风和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意义,更加快乐。
【耐心的必要性】
农村老家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村里有一位心急的老妪,在她家母鸡孵小鸡时,她望雏心切,愈是盼望早日见到小鸡仔,小鸡仔愈是不出来。这时,老妪便加怒于母鸡,嫌它不够专心尽力。于是乎,她就把母鸡赶出了鸡窝,把已经孵化了十多天的鸡蛋移到了自己的火炕头上,盖上棉被,烧柴加温。她满以为鸡宝宝很快就能破壳而出,结果小鸡不但没有孵出来,而且鸡蛋也变黑了,发出了一种难闻的臭味。
这个故事与拔苗助长可谓是异曲同工。是否真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办事必须遵从事物自身的规律,任何抱怨和焦虑都无济于事,任何操之过急都会适得其反;弄不好还会落个好心做坏事。因此,在某些时候或某些事件上,耐心不仅是必需的、必要的,而且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敝帚不该珍】
20世纪80年代,我在某杂志上读过一篇短文,题为《三重奏》。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至今记忆犹新。大意是说,一家三代住在一套不大的房子里,在一次大扫除清理杂物时,年轻的儿子在房间里将那些他认为应当扔掉的旧衣物一件一件地扔到门厅里,堆成了一座小山。母亲又一一检点,把她认为应当继续保留的放在一起,把那些不想要了的放在一起,结果一大堆变成了两小堆。奶奶在一边看着不对劲儿,又从母亲决定不要的那一堆里往外挑选她认为不应扔掉、还需要保留待用的东西。经过奶奶的最后筛选,又将母亲决定扔掉的东西,合并到了需要保留的那一堆里。这样,需扔掉的东西就所剩无几了,要保留的又成了一大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敝帚自珍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其实,敝帚不该珍。该抛弃的不抛弃,保留一些有碍无用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最近读报又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说的是日本有个叫山下英子的人写了一本叫《断舍离》的书。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就是脱离对物质的迷恋。她以这种理念为基础,鼓励人们对家庭环境进行清理,转变意识,抛弃物欲,过上舒适自在的生活。
我国古人也曾忠告人们,莫要人为物役。意思就是不要做金钱和物质的奴隶,不要为那些用不着的东西操心费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