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人生_人生感悟
36、 做事有做事的辛苦,清闲有清闲的苦恼,人生往往就是这么 纠结。有些人做事做得很累,巴不得找些许清闲;有些人清闲闲得无 聊,设法也要弄出一些事来。生活的境遇不同,彼此的心态相异,人 与人之间总有很深的隔膜,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梦醒的时候。梦里梦外 总有一些落差,接受梦里的一切,也要接受梦外的一切。梦里的美好 不代表梦外的美好,梦外的缺憾不代表梦里的缺憾。多数人的痛苦来 自梦里梦外的落差,于是有些人但愿长梦不醒,有些人又从不愿做 梦,其实这两者都大可不必。
37、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38、 能够有机会坐禅,且能持之以恒的坐禅会有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作用。一般人限于生活或工作环境而不能像和尚们那样进行坐禅修炼,我认为正常的工作或生活也是修禅,在行、住、坐、卧中就可参禅,那就是调身(保持身体动作时正确的姿势),进而调息(训练呼吸的方式由急促而缓长),臻至调心(力求一心不乱常保平常心),这样就能达到增加智慧和身心健康的良好效果。
39、 佛家认为,智慧有佛智,有俗智,佛智明了生死究竟的圆觉智慧,无挂无碍,俗智只是有所知识、有所领悟,仍然存在各种障碍。在俗家人看来很高的智慧,在佛家看来,可能什么都不是。
40、 【天天禅语】佛教的真理,是最殊胜、最高尚、最稀罕的珍宝,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所以不一定任何人都能遇到、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的事情,而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与诸佛的慈悲愿行双方机缘相合的结果。
41、 能取及所取,一切唯是心。二种从心现,无有我我所。《大乘入楞伽经》卷五
42、 有一首唐诗这样说道: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 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可见,参禅悟道并不一定要到深山幽林中去打 坐,只要灭却心头火自凉。灭却心头,心头就是相对的意识,就是分别的 意识。把你分别的意识去掉,火自凉,就是让你坐在火里面,你也会感到很 凉爽。
43、 佛说:对于亲属朋友,应当注意五件事情:一是看见他们做坏事,应当私下劝告、制止;二是亲友小有急难,应当尽力为之奔走、救助;三是两人之间的私语,不得说给第三人听;四是相互之间倍加尊重;五是有好东西,应随多少与亲友分享。亲属朋友之间,不仅靠感情维系关系,还靠义务结成纽带,我们通常所说的会做人,也可理解为善尽义务。所谓善尽义务,不是简单的帮助,带着爱心和尊重的帮助,才算真正尽到了义务。看见亲友做坏事,为什么要私下劝止?一方面是保护对方的隐私,一方面是照顾对方的面子,维护对方的尊严。如果看见对方做得不对,便理直气壮地加以斥责,不顾场合,不考虑对方的心情,实际上不是在帮对方,而是在伤害对方,按佛家的观点,这犯了口业。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会损害彼此的关系。
44、 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45、 喜欢穿着平底休闲鞋,一身素锦或一身帛棉,走在静谧的时光中,头顶白云悠悠,脚下虽浅露润脚,心里却是窃喜这份清欢。喜欢这样的天气,不温不燥,空气略带微凉,任季节的风柔柔的吹着,吹落满身疲惫,吹散满身尘埃,吹开心花,吹去悲伤,吹来温暖满怀。怀一颗素心,禅意人生悲喜,携一抹从容,淡定红尘喧嚣。
46、 做事要一心一意,符合正道,不能三心二意,患得患失。
47、 【佛心】1,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2,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3,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4,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5,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6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48、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79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