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人生_人生感悟
佛语人生禅语故事
【佛门名家】
【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1890-1947年),他对于现在佛教的最大贡献,应该是人生佛教及人间净土观念的提出。大师一直努力宣扬佛教的现代化,并运用各种能够与社会沟通的新管道,希望化解传统佛教与社会的隔阂,建立佛教新的气象。大师曾任中国佛教总会刊物佛教月报的总编辑及觉社月刊,后改名为海潮音月刊的主编。这些刊物对于宣扬佛教,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
大师深切体认到举办僧学的重要,因此先后在广州、杭州、武昌、闽南及汉林等地方办理僧伽教育,对培育佛教人才,起了重要的典范作用。他曾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各国宣讲佛法,及召盟各国人士一起参与佛教大会。
他是第一位到欧美传播佛法的中国僧侣。
,心无杂念才能保持平常,心无杂念才是平常心。
【佛陀】
【佛语禅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干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人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我们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穿,将毁誉得失看穿,才能获得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才能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视赛场大战为平常训练,视各种考试为日常功课,才能拥有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当然,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达到了这种境界,我们就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感悟】
所谓平常,心,就是想睡就睡,想坐就坐。夏天找阴凉的地方,冬天则坐在火炉边.吃饭时只是吃,睡觉时只是睡,这样就不会陷入各种妄念之中,一,心一用,心无杂念,这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佛家典籍】
【《大乘经》】
《大乘经》是大乘佛学经典的总称。佛以众生的根机大小不同,因此说教也有大小之别,对小机说声闻、缘觉之法,称为小乘;对大机说六度之法,称为大乘。佛灭度之后,弟子将佛的说法结集起来,分为大小二经,各为一藏。
【改变一心态才能改变命运】
要想成佛,先要有佛的心态。
【佛陀】
【佛语禅心】要想真正成佛,最主要的是先要有佛的心态,即有一颗佛心。
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
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众离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患病,且愈来愈重。
一位大臣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了指真龙现身,国王,你是真龙天子;花谢了,花谢见果子呀!国王听后全身轻松,很快痊愈。
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关于心态的意义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是的,一个人面对失败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望,保持进取的旺盛斗志;消极的心态使人沮丧、失望,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抱怨,自我封闭,限制和扼杀自己的潜能。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翱翔的雄鹰。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制于自我设置的某种阴影。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的希望;选择了消极的心态,就注定要走入失败的沼泽。如果你想成功,想把美梦变成现实,就必须摒弃这种扼杀你的潜能、摧毁你希望的消极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