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第十三_清明节正能量篇短句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後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2、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23、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