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祝福短语 > 节日祝福

关于除夕的诗句大全 除夕的民间俗语有哪些?_关于除夕的古诗句

2021-09-11节日祝福

【婚纱】现在,结婚典礼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是对传统观念和礼俗的彻底颠覆。在以前,结婚时新娘要穿一身红,头上蒙头红,身上红衣服,脚下红绣鞋,白色是结婚的大忌。人们称结婚是红事,埋人是白事。中国古代本没有婚纱,显然,婚纱是外来的。婚纱起源于欧洲的服饰习惯。新娘所穿的连衣裙款式,下摆曳地的白纱礼服,原来是天主教的典礼服。在古代欧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纱礼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诚与纯洁。中国新娘穿婚纱,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是中西结合式的婚典。

【排档】排档,是指敞开式的简易大众就餐场所。排档是广东口语。 排档可能源于排当。元代刘一清撰《钱塘遗事》细述南宋旧事,卷五有排当一则云:宫中饮宴名排当。理宗朝排当之礼多内侍自为之,一有排当则必有私事密启度宗。因之故,咸淳丙寅给事陈宗礼有日:内侍用心非借排当以规羡馀,则假秩筵以奉殷勤。不如聚几州汗血之劳而供一夕笙歌之费。此说可想矣! 原来,排当是宫中饮宴的名称,是古代一种腐败现象。根据发现的南宋宫廷菜单考证,皇宫里下人也不是每天花天酒地,皇宫里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有时宫廷内侍们就自己掏腰包,请皇帝、贵族、大臣吃饭。一下子竞成风气,由于轮流请客,排队当值,称为排当。刚开始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报销,到宋理宗的时候,开始拿到中央或各级财政的金库报销了。后来,排当流到民间,成为简易、廉价、大众消费的形式。由于经常设在街边,摆有大量桌椅,同时广东人称摊位为档或档口,进而转变为排档了。现在大排档风靡全国。

【教师节】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教育工会商定,废除了6月6日这个旧教师节,并在1951年规定:教师节和五一劳动节合并在一起。可实践证明,五一节并没有教师的特点。时间一长,人们只知道五一是劳动节而逐渐把教师节忘记了。为了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教师的特点,1985年1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语.浮屠,也叫浮图、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称为浮屠,佛教被称为浮屠道。后来,称佛塔也叫浮屠。现在大家说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其中以七级为最多,因此有七级浮屠的普遍说法。佛塔原来是用来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经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义,因此有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大家去挽救痴迷不化的众生,让他们得度。《西游记》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这句话道出了佛的终极目的,佛即救人。从大处说,普度众生。

【萨其玛】萨其玛听起来像外文中译,但它并非西点,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小吃。萨其玛是满族的一种风味糕点。 萨其玛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学士傅恒著《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书中写道:萨其玛,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经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掺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这里是指萨其玛的制作方法。制作萨其玛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将其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个满语的缩写。早期,萨其玛的汉名叫糖缠,这可见于《清文补汇》一书。但此名一直没有传开,而萨其玛却成了满汉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

【捧臭脚】捧臭脚与溜须拍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阿谀媚上之举。 捧臭脚是怎么回事呢?北宋时,大太监李宪受到皇上宠爱,当上了永兴路副都总管,声势显赫。其部将彭孙,原是绿林出身,想以李宪为靠山,于是私下来到李宪的府邸。正巧,赶上了李宪要洗脚,彭孙抓住机会,来了个毛遂自荐,请求帮李宪洗。李宪乐了,省得自己动手洗脚,也没做什么客气的表示。岂料,鞋袜一脱,一股臭气扑面而来。彭孙显示了真功夫,捧着李宪的脚,耸着鼻子,嘴里却高呼:太尉脚何香也!李宪反应也快,就势抬脚丫踹摩着彭孙的脑袋说:奴谄我,不太甚乎! 这件事传到苏东坡那里,把它记进了《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里。苏东坡是何等人也,他的文章不愁没人看,这令人作呕的捧臭脚的丑事,就流传了下来。在民间,捧臭脚还不算最丑,还有比捧臭脚更恶心的比喻,叫舔屁股。可见,人们对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之人是多么的厌恶和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