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俗语谚语大全_七夕节的谚语诗句俗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本意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开出的花艳丽动人,结出的果实甘甜可口,所以大家就会经常来欣赏,时间久了,树下自然就会踏出一条小路来。它的寓意是比喻为人真诚,踏实自律,成就突出而不炫耀,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敬,朋友和学生就会多起来。此语典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西汉名将李广,为人谦恭谨慎但不善言辞,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因在一次战斗中飞身夺得敌人马匹,射杀追骑无数,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几次仗,战功卓著,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和士兵同甘苦,深受广大官兵和百姓的爱戴。他的事迹,有诗为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前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后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都描写了李广将军的传奇故事。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称赞道: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此典就来源于此。李广虽然战功赫赫,但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封侯,有一成语日:李广难封。尽管如此,他能忍辱负重,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盛赞他,非常贴切。不是吗?朝廷不封,后人自有公论。
【热狗】现在,热狗在城市小吃市场上很流行,这种吃法简单方便,很受市民特别是小朋友们的欢迎。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据说,最早出售热狗的人是一位叫特瓦洛的德国巴伐利亚移民。他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摆卖香肠,因为刚烤的香肠烫手,他便用两片面包把它包起来,以方便顾客拿着吃。约20年之后,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在马球场上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灵机一动,画了一幅两条人物化的香肠,样子好像两只狗在相互对吠,非常有趣。他的这幅名为热狗的漫画在报上发表后,人们便开始把这种夹香肠面包叫做热狗了。
【班房】现在人们称被司法部门拘留或坐监狱为蹲班房。它源自哪里呢?考其源,是来自明清两代的三班八房。所谓三班是指皂班、隶班、快班,属于差役组织,分掌维系治安、侦察、捕缉、提刑、解押、传呼诉讼等事务。八房是指吏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仓房和承发房,属于封建国家地方政权中的胥吏机构,分掌地方民政、财政、教育、水利、建设等事务。古代衙门不仅管行政事务,还管审判。故此,根据三班八房的性质和职能,人们就把封建衙门、监狱简称为班房。
【哥哥】哥哥现指兄长,但在古代,哥开始同歌,后同父,再后才同兄。要论哥哥的来历真是说来话长。哥字其实是歌的本字,在晋代以前的文献中常常出现,如晋傅玄《节赋》中就有黄钟唱哥,九韶兴舞的句子。清人段玉裁也说:《汉书》多用哥为歌。可见,哥与兄弟没有关系,真正表达这种关系的字是兄。那么,现在常说的哥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代汉语专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汉语中哥哥一词可能是外来语,据学者研究,哥哥的来历恐怕与胡语有关:古代鲜卑族把兄长唤作阿干,随着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鲜卑语中的阿干一词被汉语谐音借用,逐渐演变为哥哥,并最终定格为哥哥。自唐代开始,哥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也许和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有关。但那时的哥哥常常作为父对子的自称,如《淳化阁帖》中有唐太宗写给唐高宗手迹,就自称哥哥敕。到元人白朴的《墙头马上》中,仍旧将父亲称为哥哥。元明以后,哥哥逐渐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长或亲戚中年长的男性同辈,如《红楼梦》里的宝哥哥。不是探源,谁也想不到哥哥的来历这么复杂。
【桂冠】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夺得第一名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夺得桂冠。桂冠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个舶来品,源自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授给在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节日赛跑中的胜利者。戴桂冠者有极高的荣誉。后来,人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冕,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和各种比赛中的胜利者,成为一种惯例,流传下来。特别是古希腊又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奥运会的胜利者也会得到一顶桂冠,于是桂冠一词随着奥运会传向世界。大家对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记忆犹新,在那届奥运会上,获奖者除得到金、银、铜奖牌外,发奖官员还将桂枝编的花冠戴在他们头上。无独有偶,在中国还有一个和桂冠词义相近的词,叫折桂,也来自一个和桂树有关的美丽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称科举考试登科为蟾宫折桂,又引申为各种考试与比赛的第一名叫折桂。桂冠和折桂,这两者同义不同源,一个为西,一个为中,中西合璧,珠联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