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祝福短语 > 节日祝福

关于桥的俗语谚语大全_七夕节的谚语诗句俗语

2021-10-12节日祝福

【一问三不知】一问三不知现在的用法是形容什么也不知道或抵触回答问题。源自春秋时期。《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因为对敌情不甚清楚,所以建议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作为一名指挥员谋划军事行动,自开始到中间,再到末尾都要搞清楚,而后再进攻。现在我们这三种情况都不知道,这不是作难吗?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谓三不知,原是指某人对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而言的。

【一亩三分地】一亩三分地意为只注重个人小天地,利己主义严重,常常被大家讥讽,批评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什么个人的小天地被说成是一亩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农,这一亩三分地原来是皇帝耕种的。清朝皇帝耕种的这一亩三分地,位于永定门内大街西侧的先农坛内。在太岁殿南面的观耕台前,竖立着一块一亩三分地的标牌,上写一亩三分地为皇帝亲耕祀的籍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执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劝天下从农。 皇帝怎么亲耕?藉耕仪式相当隆重,皇帝在一亩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户部尚书跪进农具,顺天府尹跪进鞭子,皇帝左手扶持农具,右手执鞭,前面的老者牵牛,旁边有两名农夫扶犁,后边顺天府丞捧装种子的青箱,户部侍郎负责播种,由礼部、太常寺和銮仪卫的六个官员导引护架,在一片乐声中,往返三个来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亲耕礼。皇帝亲耕的目的,是以此劝民重农务农,以示皇帝对农耕的重视。久而久之,变成了亲耕秀。

【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换算口诀,比喻推卸责任。它始创于民国初年。之前的老秤,每斤为十六两,如成语半斤八两即来源于此。后更换为十两一斤的新衡器,为了换算方便快捷,有人编了《斤秤流法》普及推广。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称一推六二五,说的是旧称的一两,等于新秤的六钱二分五厘。此口诀一诞生,伴随生出新的意蕴。久而久之,其原意随着旧秤的退出,被人遗忘,而次生的新意,却落地生根,甚至可以永久流传。在于以此形容当事人逃避责任,唯妙唯肖。退也,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祸他人,找替罪羊。恰好一退六二五谐音一嘟噜,多少麻烦事,悉数向下推诿,比起踢皮球,意象更从容潇洒。

【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这一俗语,意思是说不做则已,既然已经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它源自唐代人张光晟的临终遗言。张光晟在新旧《唐书》中都有传。根据史书记载,他从少年开始从军,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还是一名骑兵。在潼关之战中,张光晟把自己的战马送给战马被打死的大将王思礼,从而得到王思礼的赏识,把他作为自己的心腹,不断加以提拔。唐代宗大历年间,张光晟被任命为单于都护,兼做御史中丞、振武军使,带兵抵御吐蕃。张光晟因为贪图边功,设计诱杀了多名吐蕃贵族,但唐代宗害怕得罪吐蕃,不但不奖赏,反而任了他个闲职,剥夺了他的兵权。从这时开始,张光晟就一直郁郁不得志,对朝廷的不满逐渐积累,以至萌生了叛意。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原本奉命防秋的泾原藩镇军队发生哗变,拥立在长安闲居的原卢龙节度使朱批为帝,赋闲在家的张光晟参与其中,被任命为伪节度使。唐德宗委派神策行营都知兵马使李晟带兵讨伐。张光晟看到李晟大军气势浩大,知道朱洮大势已去,便归降李晟。李晟替他向唐德宗上书求情,但没有得到允许,唐德宗下旨认定张光晟罪不可赦,理应处死。张光晟临死前对自己反叛朝廷的行为以及反叛之后又投降朝廷的举动都很后悔,嘱咐行刑的人说:传话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就是说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做,既然做了,就不要停止,一直坚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来的不义,但后来成了中性词,什么人都可以用。

【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至理名言是勉励人们要惜时如金。要知其来源,先要知其时间是怎么得来的,寸阴是多长时间。古代用日晷计时,日晷是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的计时仪器。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晷针垂直地穿过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之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上划上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投影就会投向晷面,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表盘,以此来显示时刻。将晷面上的格子用寸来衡量,晷针投下的阴影,就叫寸阴。那么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阴一词了。如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南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当效禹王,寸阴是惜;当效文王,日昃不食。此处均是用寸阴代表光阴。将寸阴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诗人王贞白,其诗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后来元代诗人同恕《送陈嘉会》也这样比喻: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说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编著的《重订增广贤文》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此,这句话就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