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动态说说 > 心情说说

法家名言经典语录_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

2021-10-11心情说说
所以身处深宫之中,明察四海之内,而天下臣民不能加以蒙蔽和欺骗,为什么呢?因为愚昧混乱的办法废除了,耳聪目明的形势形成了。

【法家语录】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

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

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

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喜欢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向往他的奖劢。

【法家语录】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

他们对所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所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奖赏。

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

这是君主失去刑赏的祸害。

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如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

君主是要靠刑赏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

所以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

子罕告诉宋桓侯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

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子罕掌握。

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

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罚大权,宋桓侯就遭到了挟制。

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

【法家语录】君主有“三守”。

“三守”完备,就会国家安定而自身荣贵;“三守”不完备,就会国家危亡而自身危险。

什么叫“三守”不完备?臣子中有议论当权者的过失、执政者的错误以及揭发臣子的隐情,君主不把这些藏在心里而泄露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的人,使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得不先屈从于亲信权贵的心意,而后向君主进言。

这样,讲话正直、办事诚实的人就不能见到君主,而忠诚耿直的人就一天天被疏远。

君主喜爱一个人,不独自奖赏他,等到有人赞誉他后才加以奖赏;憎恶一个人,不独自处罚他,等到有人反对他后才加以处罚。

这样,就不会出现君主的威权旁落于近臣了。

君主厌恶亲理政事的劳累,使群臣归聚的核心出现变化,从而权柄和势位发生转移,使生杀予夺的要害控制在某位权臣手里,这样的话,君主就要受到侵害。

以上所说就叫做三守不完备。

三守不完备,就出现了劫杀君主、篡夺君位的征兆。

【法家语录】大凡篡夺君位有三种情形: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的。

臣子有了大臣的显要地位,在外面操纵国家大权来买群臣,使朝廷内外的事情不通过自己就不能办。

虽有贤能正直的人,违逆他的一定遭祸,顺从他的一定得福。

这样一来,群臣中简直就没有敢于忠君忧国而为国家利益抗争的人了。

君主虽然贤明,但不能独自决策,而臣子又不敢忠君,那么国家就成为亡国了。

这叫国家没有臣子。

国家没有臣子,难道是近侍缺而朝臣少吗?群臣用俸禄去拉帮结派,营私谋利而不尽忠报国,这叫公开篡权。

卖弄君主对他的宠爱,独揽大权,假托外部势力来制服内部,危言耸听地渲染祸福得失的形势,用来迎合君主的好恶。

君主听了,就是降低身份轻视国家来资助他们。

事情失败了,就让君主分担祸害;事情成功了,臣子就独占功劳。

许多处理政事的人,众口同声地说他好,那么带头说他不好的人就一定不被信服了,这叫通过政事篡权。

至于职司监狱掌管刑罚,如果出现了臣下独揽专断的情况,就成为专擅刑罚来篡权的了。

“三守”不完备,“三劫”就产生了;“三守”完备,“三劫”就禁止了。

“三劫”既经禁止、杜绝,君主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法家语录】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常规,不伤害人的性情;不吹开毛发来求小疵,不洗去污垢来察隐秘;不拉到准绳的外面,也不推到准绳的里面;对法禁以外的事情不苛刻,对法禁以内的事情不宽容。

【法家语录】君主如果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而使自己的主张和法治学说相契合,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