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经典语录 克里希那穆提_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
⊙、 外在的种种权威和伤害扭曲了心灵,而且年纪越大,这些扭曲会变得越厉害。一个年轻人还没有对家庭、工作、所有活动和苦难许下承诺,这时候,胸怀大志的他就可以播下会开一辈子花的种子,而不是每天迷失在所有无意义且荒谬的追求中。一个人不只应该觉察外在的事物,也应该觉察内心深处的欲望、追求、动机、恐惧、焦虑。只有在冲突被完全终止时,不被扭曲的心灵才会出现。
⊙、 一颗不被扭曲的心灵是真正修道的心,它不是到寺庙烧香拜佛的心,不是捧着佛经或其他经书高声吟诵的心,不是不断地重复着礼拜仪式的心。因为不管这样做有多美,这样的心依然充满了自己创造出来的形象,而它受到这个形象的强制。努力、练习、控制的静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论是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经历,还是令人满足或有利可图的努力,都会扭曲、妨碍我们的心。这时的心好比一部机器,从来都无法顺利运转,而只是一直在碾压,所以很快就磨损了。
⊙、 扭曲的背后存在着目的,寻找答案的目的,达到欲望的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所有的目的都建立在过去的经验、知识上的。要真正明白生活是什么,要探索任何领域,我们就必须有自由,要自由观察,在这样的观察里,就没有扭曲了。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只要怀着目的去观看,所有的观看都会被扭曲,那么,我们就该试着没有目的地观察世界。我们必须完全清空心智所知道的一切,抛开过去那些陈旧的经验和知识,使心灵爆发出一种没有方向、不受控制的能量。
⊙、 冥想的头脑是沉静的,当所有的思想都归于沉静时,我们的感知就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
⊙、 心能不能彻底安静下来?我们的心永远都在喋喋不休,永远都在转动不已。我们的思想也时刻都在回顾、记忆、累积知识,它总是不断在改变,使自己积累越来越多的概念和名词。我们的感知基于思想的记忆和经验,如果我们说我不知道,那就意味着尽管我们已经搜罗了头脑中储存的所有知识,但我们还是没有感知到。
⊙、 近代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认为我们个人的主观精神如意念、思想、观念、感觉、经验等是感知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所有存在的东西都等待我们的头脑去感知,否则存在就没有意义。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爱人和孩子给了我们家庭的温情和关爱,大自然的空气、水提供给我们能量,然而心烦意乱、贪得无厌的我们能否真实地感知这些存在?我们能够用一个不安静的头脑来随时随地感知周围的事物而不扭曲它们吗?答案显然是不能。
⊙、 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个事物,那么我们的头脑应该是沉静的,我们的思想应该安静地站到一边,而只剩下敏感的觉知。思想必须把它以前积累酌知识全部清除,这不仅仅是为了精神上的自由,而且是为了理解那些不属于时间、思想或任何具体活动的事物。通过努力、分析、比较、选择、谴责等任何形式的思想斗争,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事实。当我们看着妻子或丈夫时,我们的思想会立即跳出来,提醒我们昨天刚刚吵过架,他对我大发脾气、言辞刻薄,因此,今天的他也是如此。我们会带着昨天旧有的思想和经验累积形成的意象来和当下的这个人交往,所以彼此才会冲突不断,双方也根本没有进行真正的交往。基于思想和意象的交往无法让我们自由地、纯粹地和他人交往,无法让我们感知爱和美。所以,让思想安静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整体的感知。为了有效地觉知内在与外在的事物,我们必须有一颗安静、敏感与机警的心,因为一颗安静的心具有无比的能量,它是所有能量的总集。当所有的思想都归于沉静时,我们的感知就会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它不是夜深人静时的静寂无声,而是当思想及其所有相关的意象、言语和理解力完全停止时的寂静。
⊙、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在冥想状态下的感知是一种纯真而又敏锐的觉知,是思想无法企及的,因为思想从来都不纯真。冥想意味着终止思想,感知亦是如此。要对生命进行全盘感知和了悟,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在这颗心中所有支离破碎的思想都停止了。
⊙、 感知需要摒弃所有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思想,无法让头脑宁静,在宁静状态下开始的行动完全不同于语言所引发的行动,敏感的觉知让头脑摆脱了一切语言、意象和记忆。如果我们把美丽和丑陋各自贴上快乐的和痛苦的两种标签,那并不意味着它们本身就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语言将生活区分成了快乐和哀伤,这是一种分裂的活动,而全心全意地感知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