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经典语录 克里希那穆提_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
⊙、 弘一法师曾经说:事能知足心常暖,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常乐,乃是快乐人生的一条智慧法宝。快乐和幸福是建立在满足的感觉上的,如果贪得无厌,从不知足,那么我们自然会时刻感到痛苦不堪、烦躁不安、忧心忡忡、紧张焦虑。若总喜欢把那些不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摆在眼前,心里面想着非要达到目的才行,不满足的火焰就会越烧越旺了。不满足的欲望就像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欲望实现不了的时候我们便会产生痛苦,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我们很快就又有了新的追求。总是不满足,就总会有痛苦。
⊙、 一个小朋友丢失了一个玩具,他十分难过。正在他寻找玩具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见他可怜,就从自己的包里取出一个玩具给他。这时候,这个小朋友显得更伤心了。他的朋友非常不解地问他:你现在不是又有一个玩具了吗,为何还这样伤心?他说:因为我本可以有两个玩具,而现在却只有一个。
⊙、 只肯获得,不愿失去,这似乎是人类的一大通病。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种接连不断的获得之中,总想得到更多的、更好的东西。然而,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地。比上不足,能激发斗志,但也容易带来精神压力:比下有余,能让人知足常乐,但很多人也担心因此而不思进取。所以我们总能给欲望和贪婪找到很好的借口,总能把野心标榜为责任、理想、上进、奋斗。
⊙、 当我们实现了某种目的时,那些所谓的责任和积极进取在不同程度上确实满足了我们的野心和欲望。在生活中,我们从简简单单的事情里面找到了小小的满足,例如涨薪、升职,我们内心那无休止的不满足常常被肤浅地转化为这些令人满意的成就。当我们试图到达什么地方,或者成为什么时,我们就必定有努力挣扎的痛苦,而痛苦产生之后,我们就会想逃避它。当知道贪婪和欲望会制造更多的竞争和掠夺时,我们就想停止不满足的心态,想要逃避。只要我们一开始逃避,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看到不满足的真实面目。因此,对于不满足的火焰,我们不要逃避、不要抗争,而要真实地去了解它。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与不满足合一,和它在一起并且成为不满足的一部分。
⊙、 一旦了解了不满足的真相之后,我们就会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单纯的心。一位名人说过,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野心如果能够下降为平常心,那么它其实也就上升成了智慧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能知足,那么我们就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在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能泰然处之。知足常乐会在烦躁与喧嚣中过滤掉不满足的躁动和焦虑,从而获得一份宁静从容的智慧。
⊙、 寻找不是寻找的状态。我们出于不满意、不快乐、恐惧而寻找。寻找总是寻找已知的东西,而寻找的状态则是清醒的头脑。我们不再出于一个动机而寻找,也没有要获得的客体。
⊙、 从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为了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似乎一直处在一种寻找的状态当中:寻找幸福、寻找友谊、寻找真爱、寻找安全、寻找金钱在接二连三的寻找之后,我们是否还能找到自己最初的目标?
⊙、 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的我们即使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因为急切的头脑越是想获得什么,就越容易陷入一种混乱和狂躁当中。而当我们的头脑处于安宁、单纯、寂静的状态时,我们就常常能不费太多气力地达到最初的目标。
⊙、 生命是短暂易逝的,日常生活中又充满了太多的欲望,所以我们总是在寻找一种永恒的状态,寻找一种能够让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生活保鲜的东西,甚至追求比满足稍纵即逝的欲望更伟大的物质。所有这种寻找都是一种自我的形式,它仅限于我们头脑的衡量范围之内。无论寻找什么,一个东西也好,一种通往智慧的途径也好,开始寻找的头脑总是处于自己或宽或窄的范围之内。
⊙、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寻找是在衡量,如果头脑停止衡量、比较、选择、筛选、肯定和否定,那么就没有寻找。我们总是在寻找更多的经验,想有新的感觉,或者想重复旧有的感觉,我们渴望实现自己、让自己成为什么。我们是动机制造者,只要有动机存在,不管是多么细微,我们的头脑就会处在制造混乱和恐惧的不安静状态。因为它总是在不停地较量和争夺之后才能够寻找到预定的目标或理想的状态。一旦感觉到白费力气,我们必定会使自己转向暴力,通过强制的手段去征服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