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经典句子

胡适还是鲁迅的读后感

2020-12-29经典句子

  以前在课本里从没学过他的文章,但其名字好象在鲁迅的文章里面提起过,所以一直在我的印象里,他应该是一个“反动”分子,如今读了他的文章,却发现其文风是那样的清新,流畅,似乎很平和,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感受到胡适先生的温文尔雅,但其母亲的形象更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不是以一个人的知识的多少、学历的高低来加以评价的,母亲一生很平凡,但在平凡中却更凸显其人格的魅力,这是一个女人最美的一面,是值得天下所有母亲都应该学习的。

  全文从为人母、为家长、为婆婆三个方面介绍了母亲。

在教子方面,她严厉中又显示出母爱的伟大,连教子都在人后进行,可见其心胸是何等宽广,对儿子的尊严又是何等尊重。

这是我们这一代母亲所欠缺的,似乎孩子是自己的产品,我们有权力进行塑造,其实不然,母与子之间虽有亲情,但若维持健康的母子关系,还需要培养更多的友情。

想胡适先生一定和母亲无话不说了。

  作为家长,其母亲又如何不易,首先是后母,还早早失去了丈夫,连“儿子”辈的都和自己差不多年纪,诺大一个家,管理起来又谈何容易,更何况遇上了一个败子,每年除夕都来债主吵闹,母亲的胸补襟可比海洋,更让人折服的是送走债主后“儿”子便闪进屋来,可母亲一个字也未提,新年的气氛还是那样好,而且这样的情景竟重复了好几年,这一点是最让我感动的,作为后母,其爱是那样的深厚,如没有爱,这样的事儿又如何容忍下去。

  作为婆婆,其从不和媳妇计较,甚至她们过分的很,她只做不见,忍一时可以,日久如一日,足以见她顾全大局,一家之长的做人魅力。

试想如果是王熙凤做了婆婆,那家里还有个安静,头上一团火,嘴上一把刀,心里一块铁,脚下一盆冰。

全身上下就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那还不乱了套了,所以咱们国家自古婆媳难处,我觉得是准婆婆应该看看胡适的母亲,甚至说是女人就该看看,包括我自己,但我自觉自己的容忍力还是很强的。

  母亲并不软弱,面对家人的质疑,她没有一点胆怯,直至弄个水落石出。

这是一位值得佩服的母亲,是的。

  虽通读此篇文章已有时日,但写这篇感想时,并未到文中看一个字,足见此篇文章已经走进了我的心里,母亲,我会好好领悟你的,在我未来的道路上。

《鲁迅三兄弟》读后感

[《三兄弟》读后感]这本书已经看完有日了,一直想写点什以记录自己在看书过程感受,只是因为懒惰,迟迟未能实现,而如今,这种感受依然强烈,所以,我还是要把它写下来,留作往后的纪念,《鲁迅三兄弟》读后感。

我的感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书香世家出人才

鲁迅的家庭是个大族,自三代以前就是浙江绍兴的大户,广置田产,资财丰厚。

鲁迅的爷爷是个进士,殿试三甲,做了翰林学士等大官的,而他的爸爸虽然未中进士,但好歹也是个差点中进士的读书人。

要不是因为“高考”作弊,在大考之前企图行贿主考官被抓,鲁迅的家庭恐怕还会继续繁荣下去,而不会是后来的悲惨结果。

我在想,周家人恐怕毕生都对此事耿耿于怀。

要不是行贿被抓,要是不行贿,或者是派个精明可靠的人去送那封信,结果会不会两样呢

历史容不得假设,它本身就是由偶然事件构成的,然而,必然的是,鲁迅家庭的“书香世家”的背景对他们影响很大,如果没有从小很好的文化熏陶,没有一个读书的家庭氛围,恐怕就没有往后大名鼎鼎的鲁迅三兄弟。

2,鲁迅为什么那么能干

从书中所看,鲁迅并非从小就天赋过人的人,他小时候也贪玩,喜欢在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喜欢画画,他这跟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他进江南水师学堂还是走后门进去的——托的是叔祖周庆蕃的关系,他当时在这个学堂教汉文兼轮堂监督,很有点权力。

但是鲁迅很努力,是个典型的好学分子,最终凭借在毕业时第一等第三名的成绩被派送到日本官费留学(这也是运气,恰好当年学校有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在往后的日子,鲁迅一如既往的努力,他不像一般的留洋学生那样放纵自己,而是认真学习,勤于写作(他为了自己的理想,结婚也比一般人晚——作为长子,25岁才奉命结婚,38岁才有孩子,这里似乎也可以看出点什么),所以说,机遇加努力,成就了伟大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