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禅师经典禅语_经典经典唯美句子
【16】、 越来越多的人把少壮不努力的告诫,化为了成名需趁早的追求。人生之 青壮年争名夺利已是世间之惯性,精力充沛,固可筑下事业之基石,亦 是造作业因之重要时期。处于惯性之河,无需刻意逆流,能够随波而不 妄自逐流,或者进一步引导河流灌溉稼穑,此为智慧人,此为大事业。
【17】、 信自心为佛心,却又无心无佛可执,一切法无不是自心之显现,天地与 我为一,圣人不己以万物为己。于此不起信、无有决定志,则古来圣贤 之境界于今时之人将成绝响。莫怕魔王扰,只怕心不空,心若空则含容 世间万有。信此心即佛即空,参禅方到归家处。
【18】、 日常之种种行为,或善或恶、或喜或悲,皆为心之显现。心就是行为之 本身吗?心是行为之外的一个主宰吗?若心之本身为善,为何又会去造 恶?若心是独脱之主宰,当我们做违心之事时,心的主宰力又体现在哪 里?色身之一切行为,皆是缘起,缘起即无自性即空,心在哪里?
【19】、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世人之心时时刻刻向外攀缘,攀得 更要占有,不觉间种种自定的概念,判别的标准形成了人生的性格,自 恃性格如棱角般过于鲜明的人,应对万事必然会有种种之障碍。性格只 是客尘,不能觉照自己性格之本然,当人生出现滞碍,只是祈求心外之 佛又有何益?
【20】、 空无是世人对佛教之最大误解。若把一切看空,社会责任、家庭义务如 何承担?若对一切都无心,活着还有多大意义?传承千年之佛教,难道 真的就是这样吗?大慧禅师此段关于无心之禅语,可谓说透了无之真义, 亦是佛法之真髓。学佛参禅,绝非是为了如木石般顽然无知,而是要在 应对万法的生命中体现出无的智慧。请再三读诵此段禅语,不仅可获得 对佛法之正信,亦可与佛心相应。
【21】、 世间万物虽有显现,但因其因缘和合而生灭不已,故为空性,然而众生 心于万法攀缘执取,以为实有,灭而留恋,未生而期盼,当生之时又因 分别之念而或喜或忧,亦成心之滞碍。若要真正学佛参禅,入手处就在 诸念生时、诸缘起时,妄念顿歇,歇即菩提。
【22】、 禅,就在自己与万法应对之处,不能当下坦荡,就会分别妄想、烦恼千差。 妄想起时,切莫用佛性对治,不执妄、不执佛,佛妄宛然,却不碍我当 下之坦荡,到此地步,即可与祖师同心。
【23】、 种种修行之法门,只是治病之药。病愈之时,若还吃药不止,反成大病。 无病亦无药,才是真正健康人;无魔亦无佛、无烦恼亦无菩提,才是真 正参禅明心之人。
【24】、 既已知迷,为何还不悟?盖因能知之心性虽已透光但尚且微弱,不能直 下照破烦恼之云翳,若勤于锤炼、息妄,自会如祖师言: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何时照见?切记,不可 有何时之期待。执迷待悟,本已在迷中,不知当处止息妄缘,却再生出 一个对立,此际开悟也成了你所攀之妄缘,即使进入此所谓之悟境,依 然是在迷中。迷亦不著,悟亦不著,重关打破,方可见性。
【25】、 世事纷扰恼人以致不堪承受之际,常用之对治策略,一则逃避二则移情, 逃避如鸵鸟埋头,烈日风沙关我何事?移情似猿猴攀枝,放一再抓一。 此姑且谓之境空,但非真空。心空者,需从无我入手,我由色心二法所 构成,谛观此二法之缘起,方见我之实相为无我。此时,我于外物之贪爱, 我于自身之烦恼,何曾染着这无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世间阔步奔 运而自在。无我,色心之小我顿无,心空境亦空,虽空,然世间万法皆 是我,此谓大我。
【26】、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未尝说一字,这是真话还是妄语?若你思索真与妄, 或者对这个问题干脆不思索,思与不思,都是心意识,心意识不死,你 就是个有事的人,与佛相隔云壤。死却心意识,来一个死后重生。
【27】、 禅学是以禅为学问,在祖师的一言一语上作分析讲理论,如果习禅者是 从禅学入手,虽能说个头头是道,开悟之心却被蒙蔽。莫要再研究禅了, 但让心如虚空,时时不被六尘所转,以此用功,千百个祖师的开悟之境, 你顿时明了,还用再去苦思研究吗?
【28】、 时下的一些文青们,常会说起水上之书,感慨生命的历程就像在水面上 书写文字。若某个文青在此番感慨中获得心灵的释然,也算是契合了大 慧禅师所说的中士闻道,也就是对禅的领悟达到了中等层次。上等层次 如何?如印印空,将生命的华彩挥洒在虚空之中,挥洒的当下就是空, 连水纹平复的时间都没有。佛性本具,生命本然,为何会有印空、印水 甚至印泥呢,这只是世人执妄心的轻重之别。上士之上的境界又如何? 且将印泥印水印空的印章碎为粉尘,此刻就能见到800年前的大慧禅师 以及2500年前的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