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禅师经典禅语_经典经典唯美句子
【29】、 依禅宗法门,因缘相契便可于当下成佛,而非必须经历久远长劫的修行。 禅门祖师千说万说,都是关于众生的这颗心如何与佛心相契,能够相契 一分钟,就做得一分钟的佛,一天、一年、一生,始终不被万境所转, 于当下的实相中生活、工作,虽在红尘也能身心自在,并从本然之心生 发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30】、 佛法在世间,无论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开悟不可脱离世间,不可拘囿 于身份所限,唯以修行为要。在家人证悟,一切治生产业或经商或从政 或娱乐,皆为佛事。
【31】、 网络及传媒的发展,使当代人所获信息量越来越大,虽有哲人说知识就 是力量,然而知识也可成为人类恶欲的帮凶,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那 颗心,才是我们必须去认知、把握的。学佛习禅,让智慧更有力量。
【32】、 世人对佛理之误解,其要为空,却不知此空为真空妙有、空有不二之空。 世人对佛教团体之误解,其要为僧侣对社会责任之放弃,却不知佛子悲 智双运之大愿。儒家导民以仁,经济家导民以利,政治家导民以民主参与, 佛教徒自觉觉他,所觉者为不受名利束缚、善恶分别之妙明本心,此心 即明,方可显无穷之妙用,或行仁或求利或激辩时政,本心皆无贪嗔痴, 此即为菩萨行。
【33】、 房间因其空,才可有家具电器之摆放。众生心因其空,方能含容世间出 世间之万有而无碍。日月轮转,如烦恼如菩提,不碍虚空之性,体证此 虚空之性,暂且谓之禅心,为何暂且?只因执着虚空亦成相对,诸位, 你能粉碎虚空吗?
【34】、 参禅未得证悟,不仅被业力转,也被道力转,业力道力皆是心所法,皆是相。 证悟,就是要证个不流转的吗?且于此段禅语中悉心参究。 病根不在别处,就在众生当下之一念心中,心生善恶,心生菩提烦恼,然而, 离却善与恶、菩提与烦恼,心到底在何处?此是参禅用功的契机之处, 只这能参能悟之心,也是病根。
【35】、 开悟之事,绝无僧俗之别,但能真参实修,时节因缘自会现前。张秀才 随顺世缘无呈碍,就是在家人悟后显用的样子。悟者之心如水面之澄明, 绝不会因云影浮动而自起波澜,即使外力推波助澜,而水之本性何曾有 异?此境界不可思不可议,只可当下体证。
【36】、 参禅先需要净心,种种心意识如波浪止息,不思不想,此虽有定的功夫, 然而若以此为禅,实为大谬。有志之士还需更进一步,透脱能感受波浪 感受平静的自心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身进入不可思的境界,此时, 你能看到普贤菩萨的一根毛孔之中有无量的世界。
【37】、 药到病除,病除之后若以此药甚好,继续不停地吃,此人是为愚痴者。 学佛亦是如此,执菩提反成毒药,然而这是对于证悟者,未悟之人还需 时时以菩提心涤荡自心之客尘烦恼。客尘拭净,菩提扫把也无用处,一 切荡然洒脱。不到此境界,而言佛药无用,此为狂禅者。
【38】、 世人怕落空,于是在世间不停地占有,贪欲膨胀、负荷超载,又会生出 慕空之念。不知贪有慕空,只是这颗生死心的作用,众生不悟此心,于 纷扰跌宕之世间载沉载浮。佛法之教义之修证,使世人悟得无我慧,生 出本然之慈悲心,并于世间心无纤尘地行菩萨道,这是大乘佛法的宗旨, 也是国家社会的福祉。
【39】、 祖师悟道之因缘,总在旁人不可把捉处呈现别样之风光,此风光为自性 之全然流露。欲要参禅,先将心意识投注于自己的不可把捉处。整日被 熟处牵引已成习气,把捉不到之生处,一切所知所学都作用不到,渐渐 转熟却不可对人言,言语道断即是入禅之契机。
【40】、 佛陀于菩提树下,夜睹晨星而悟道,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来源 )因妄想执着而不可得。凡夫与佛本无别,只因执着于妄想,垢染了这面 生命之镜,故显凡夫相,而镜像虽垢,镜之本体依然圆明觉照,照净照垢, 全然呈现。镜之净垢皆为相,凡夫佛陀亦是假名,打破镜子,不执两边, 方显无相之相。
【41】、 生活在此处,莫要向别处求佛求悟。尘世人心喧扰,只因在众生心中有 一个对静寂、悠闲的渴望。静处不存,二元对立打破,闹处亦无踪迹, 此时所作所为皆是如实应缘。妙悟之人运水搬柴,绝无凡心亦无圣心, 只是运水搬柴。
【42】、 当下之交通,纵横四方,汽车、飞机令今人所能到达之范围,远超古人。 身行于辽阔之地,却有人在二六时中只计较个人利害,视他者为地狱, 步步都有自设的关卡。当净其意、远离妄想,心才能所向无碍才能辽阔。 辽阔之地,草木荣枯、云聚云散,无不是生机之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