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俗语中最坑人的十大俗话_唐诗十大绝句
【吊儿郎当】吊儿郎当是指不认真、不严肃、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做事不准确求实、边干边玩、得过且过、嘻嘻哈哈甚至嬉皮笑脸的工作作风。 吊儿郎当出自北京俚语。早在清末的言情小说、评书、戏剧中就已引用,现在北京口语中也经常使用,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只是词典中多未收入,应是个缺憾。吊儿在北方话中是吊起悬挂的东西,含有摇摆不定的意思。郎当在文中则有颓唐或衣服宽大不合身之意。因此,吊儿和郎当合起来,就有了松松垮垮散散漫漫不负责任之意了。
【此一时,彼一时】此语比喻时间、条件改变,情况也随之改变。原作彼一时,此一时。形容人的境况居多。如京剧《锁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灾流落他乡,巧遇奶妈,奶妈到舍粥之处为她舍来一碗稀粥,她却说粥是饭后之物,如何当饭吃。奶妈说:此一时,彼一时,你凑合着点吃吧。 此语源自《孟子公孙丑下》,记述了在战国时,孟子离开齐国到别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问他:以前我听你讲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呢?孟子回答说:彼一时,此一时,我现在正为天下纷乱担忧,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后人将彼一时,此一时颠倒过来,比喻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变化。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形容愚蠢的人做事情弄巧成拙,欲盖弥彰的行为。它源自古代一个故事。据说从前有个做小本生意的人叫张三,好不容易攒了三百两银子,却又不知藏在哪里才安全。最后他把银子装进一个坛子里,埋人自家菜园。埋完后还不放心,他又往地上插了一个木牌,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第二天,邻家王二瞧见木牌,心里想:张三也太傻了,这不分明是告诉别人这里有银子吗?王二三下五除二把银子刨了出来,偷回家去。但心里却惶恐不安,想到自己是张三的邻居,张三丢了银子,肯定第一个怀疑他。为了标榜自己清白,王二也写了张字条,贴在张三的木牌上,上面写着隔壁王二不曾偷。这不是俩二百五吗?后来,人们就把不打自招的愚笨行为叫做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节。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两处。一是典籍,一是民间传说。先说典籍。据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天》记载: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这说明周朝才开始叫做年。后来唐太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为载。唐肃宗至德三载(公元758年)又改载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国实行公历,将公历一月一旦称元旦,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年作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一直存在。考古学家认为年的基本概念,大约是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开始的,而它的概念初义来自农业。《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所谓大有年,就是大丰收。另外,《说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这样,年就是庆贺丰收喜悦的意思。以后,人们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庆祝丰收当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冬春交换之际,一年又起。再说民间传说。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头上长独角,口似血盆,体大如牛,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使出来掠食噬人。开始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来到一家门口,恰巧这户人家穿着红衣服,点着竹子取暖,燃烧的竹子啪啪爆响,年吓得掉头逃跑。大家便效仿这户人家的做法,把年驱赶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称年了。后来就形成了放爆竹、贴对联的风俗了。
【年号】年号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词,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都是皇帝的年号,不是他们的名字。那么,年号创始于何时,出自谁手呢?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由汉武帝刘彻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以后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元、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清乾隆等。但也有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国、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如汉武帝刘彻一共使用过十一个年号,其中元字开头的就占五个,太字开头的占二个,天字开头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