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俗语中最坑人的十大俗话_唐诗十大绝句
【同心结】同心结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为永结同心。那么,同心结源于何时呢? 同心结源于《诗源》里的一个故事:文胄与相邻的女子姜氏相爱,文胄送给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开箱子,用双针穿上连理线,织成同心结回赠文胄。缕缕丝线织进无限情思,从此同心结成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结是用两股彩绳或彩带,绾成连环回文样式再抽紧而成,因其形态是两股彩绳交相盘于结的中心,代表着男女爱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结同心之意。 同心结有真实记载的首见于南北朝。南齐歌妓苏小小作《西陵歌》说到了同心结: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诗中也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记述,可见,从歌妓到最高统治者,都知道这种表示爱情的信物了。如今,男女青年仍旧对同心结情由所钟,一旦成为定情之物,则永久珍藏,以作纪念。现代人还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带在身上,作为束发的带饰、腰带的结饰、身上的佩饰,此形影不离。
【同仁堂】同仁堂是中药行业最著名的老字号,时至今日,长盛不衰。最近有一出新编京剧《风雨同仁堂》,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志和赵葆秀主演,好评如潮。那么,同仁堂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同仁堂的店名和康熙有关。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的御医怎么治也不见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一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一个小药铺,里面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康熙心想,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我何不到这里看看。于是,康熙上前敲门,说明来意。郎中说:好,你脱去上衣,让我看看。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康熙问:此病能根除吗?郎中肯定地回答:能,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顺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说:这是大黄,你拿回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洗了三遍之后,竟全好了。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小药铺。一打听原来郎中名叫赵桂堂。于是康熙想荐他进宫当御医,但赵桂堂行医为普天下百姓,不想进宫,只想建一个药堂。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就叫同仁堂吧,你看这个名字怎样?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张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说:赵兄,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第二天,赵桂堂忍不住好奇地拿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果真拿到了不少银子。原来,写字条的人就是康熙皇帝。赵桂堂受宠若惊,回去建起了同仁堂。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就就业业、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吃香】吃香一词,比喻在领导或长辈面前受宠。 吃香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中。当时在京师流传着三班吃香,群牧吃粪的说法。原来,宋承唐制,在宫内设有三班之职,分别为东头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这三班都隶属于宣徽院。宋雍熙四年,别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之。这三班在院者,也常常达到数百人。这些人官尊事简,权势日增,是肥差。每年过元节,他们凑钱到寺院进香,合以祝圣寿,此乃谓之香钱。这就是吃香一词的最初含意。而群牧司领内外坊监使副判官俸禄最优,又岁收粪壑钱颇多,以充公用。所以,他们楼台近水,也便被人戏谑地称为吃粪了。无论是吃香还是吃粪,在当时都是凭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行业不正之风。吃粪一词没有流传下来,可能是因为同秽物搭界太不文雅所致,如果流传下来,官员用公款大吃大喝等同于吃粪。但吃香一词,却流传至今,转义为受宠。
【吃素】在佛教初创时期,并没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书《十诵律》里规定可以吃三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的动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说眼不见为净,恐怕源于此。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僧人们才开始只吃素。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他发誓断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杀害生灵,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将堕落到阿鼻地狱;他又规定宗庙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严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饭。僧人们在梁武帝的带动下,开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