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马的俗语_含北风的诗句
【刮地皮】刮地皮比喻贪官拼命搜刮民财。过去的国民党不是被老百姓称作刮民党吗。刮地皮源自《新唐书程日华传》,讲述这样一则故事。唐德宗时,沧州刺史李固烈贪财好利,拼命搜刮,敛聚了大量钱财。他离任返回恒州时,准备把搜刮的钱财全部带走,激起了军士们的愤怒,有人说:如今马瘦人饥,刺史自私吝啬,丝毫不顾我们的死活。他刮地而去,我们还有什么盼头呢?于是杀死了李固烈及其全家,推举程日华为刺史。
【狐狸精】狐狸精指妖媚迷人的女子(骂人的话)。狐狸本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动物,因为善于伪装,性情狡黠,自古就被人们妖化,并且常与不良女子联系在一起。东汉的赵哗《吴越春秋》说大禹娶了涂山女为妻,此女为九尾白狐变化而来。许慎《说文解字》干脆说:狐,妖兽也,为鬼所乘。晋代干宝《搜神记陈羡》也说: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阿紫,化而为狐。郭璞的《玄中记》描写更详细:狐五十岁能变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不过,这时尚未有狐狸精之名。 狐狸精之名始于唐初。《太平广记狐神》载:唐初以来,酉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这个魅字,《说文》释为老物精也。狐魅,也就是狐狸精。 狐狸精名称始于唐初,第一个被称为狐狸精的女人则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被唐太宗赐号武媚,又名媚娘,因其秽乱春宫,淫乱狎邪,人们自然将狐魅与狐媚、武媚联系起来。由此,狐狸精成为不良女性的代称。特别是明代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把商纣王的妃子妲己说是狐狸精变化而来,迷惑商纣王致使其社稷灭亡,更加重了狐狸精的淫恶形象。《封神演义》影响广远,于是遂把这个名称用到具有不良行为或妩媚、轻浮而具有诱惑力的女性身上,由此,流传开来并被广泛应用。
【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皇后、太后屡见不鲜。但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当属清朝的慈禧太后,她实际掌控清朝的大权达48年之久,她死后三年清朝灭亡。那么,垂帘听政始于何时,是谁的发明呢?历史上国君或皇帝因种种原因无力亲政时,权力旁落王(皇)后或太后手中的情况,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但,真正垂帘听政则始于武则天。《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自此,多有皇后、太后效法,但都未称帝,中国的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人。
【依葫芦画瓢】依葫芦画瓢比喻一意模仿,没有创新,不求上进。它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东轩笔录》记载了一个宋太祖与文人的故事:五代时有个人叫陶毂,自幼喜好学习,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文翰为一时之冠。宋太祖时,陶觳做了翰林院的学士。当时的宰相都不是出自翰林院,而这些人的文采声望都不及陶毂。陶毂心中不平,指使党羽向太祖上疏,说其久在翰林,出力实多。他自己也上书表示不满。宋太祖笑日: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何宣力之有?太祖认为翰林学士只是玩弄文字,不会创新,因此没有功劳可言。陶毂对这个评价很不服气,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见其刻薄怨望,更是决意不用他了。后来人们就用依样画葫芦比喻刻意模仿,没有创新,今口语变作照葫芦画瓢。这个故事表面看来是宋太祖出身军人,对文人有所鄙视,其实,宋太祖追求的是实际有用,反对墨守成规。宋太祖对文人治国的作用是很清醒的,宋太祖是文人政治的树立者,宋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贪小便宜吃大亏】指因贪图小利而造成大的损失。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样口语化的俗语也有来历吗?有,而且是大有来头,它源自大名鼎鼎的《吕氏春秋权勋》,记述了战国时,齐国将领达子奉命讨伐燕国。出征前,达子要求齐王杀牛宰羊慰劳将士以鼓舞士气,齐王极其吝啬,居然没有答应。交战时,齐军士气低落,被燕军打得大败,达子不幸阵亡。燕军涌入齐国都城,抢夺了齐国无数的财宝,齐王也被迫逃亡外地。当时人们指责齐王贪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语的意思是同类的物种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淳于髡,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那贤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说: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当年,革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着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