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禅语悟人生_人生感悟
【105】、 于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饭食系念故,颜色常鲜泽。未来心驰想,过去追忧悔,愚痴火自煎,如雹断生草。《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5经
【106】、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中阿含经》卷四十三,《释中禅室尊经》
【107】、 佛说跋地罗地偈摒弃过去和未来之事,不执着现在之事,你将平静地游荡。不贪恋任何名色,不为不存在而悲伤,这样的人在这世上不衰老。他不考虑自己有什么,也不考虑别人有什么;他没有私心,不为自己没有什么而悲伤。《经集》第四品,第十五章《执杖经》
【108】、 过去之法不应追念,未来之法不应希求,现在之法不应住着,若能如是,当处解脱。《善夜经》
【109】、 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不染亦无忧,二心俱寂静。《杂阿含经》卷三十八
【110】、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圆觉经》卷下
【11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慧开《禅宗无门关》
【112】、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作质直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高贵德王菩萨品
【113】、 其心正直,无谄无诳。《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114】、 远离谄曲,质直无伪。《华严经》卷五十四,离世间品
【115】、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佛遗教经》
【116】、 不欺诸佛,不自欺己,不诳众生,是为菩泸第一至诚。《宝女所问经》卷一
【117】、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须速戒之。以上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日: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唐)石头希迁禅师《心药方》
【118】、 谀谄之人不可疗治,奸邪之人不可疗治,恶口之人不可疗治,嫉妒之人不可疗治,无反复之人不可疗治。《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
【119】、 见有德人,应赞不赞,见他赞叹不生欢喜,是慢业。《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
【120】、 自高陵物,不见己失,不知自短,是慢业。《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
【121】、 未尝暂起高慢心,亦复不生下劣意。《华严经》卷三十一,十回向品
【12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上皆称改过为贤,不以无过为美,故人之行事多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唯智者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着,斯谓小人。是以闻义能从,常情所难,见善乐从,贤德所尚。(宋)圆悟克勤《与文主薄》
【123】、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是空,切莫随流逐队。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克馁,莫嗜美味。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十二时恒检点身口意业,善多耶?恶多耶?无记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如此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124】、 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125】、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人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