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禅语悟人生_人生感悟
【57】、 虽复出家,性多贪染,于五欲境深生恋着,或起瞋恚,生恶寻思,心恒放逸,不勤策励,常多妄念,不习定门,攀缘诸境,乐下劣事,不希胜行,终无所获。此之恶人,犹如何等?如田野中焚死尸木,两头俱烧,中间秽污,此木不堪聚落中人及野田人之所受用。《佛说略教诫经》
【58】、 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宫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好心出家者,快须着眼看破。曾见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来,被数十个信心男女归依供养,遂埋没一生,况其大者乎!古谓必须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难。(明)莲池《竹窗随笔》
【59】、 就好象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同样的,当比丘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中部除妄念经》
【60】、 当比丘注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瞋痴相关的邪恶念头。这时,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当他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当他努力忘掉这些恶念,不再注意它们时,当他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时,当他咬紧牙关、舌抵上腭,以决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这时,该比丘就可以称得上是念头的主人,他能够使自己想要的念头生起,使不想要的念头不生起。《中部除妄念经》
【61】、 汝等苾刍由二行相,应当正勤善取心相;取心相已,应善作意;善作意已,应善观察;善观察已,应善安住;善安住已,应同地界,正勤修习,无量无损。应同水界、火界、风界,正勤修习,无量无损。《本事经》卷五
【62】、 难调躁动心,远行无第二,能正勤取相,是谓世聪明。善取心相已,复作意观察,正念住其心,勤修同四界,如是正安住,能弃舍诸欲,予世八法中,名善乃无染。《本事经》卷五
【63】、 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
【64】、 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宋)灵源清禅师《笔帖》(《禅林宝训》)
【65】、 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安住此心。《大般若经》卷四十七
【66】、 (四)知惭愧世倘有人,能知惭愧,是名诱进,如策良马。《法句经》卷上,刀杖品
【67】、 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78经
【68】、 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混乱,如畜生趣。《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3经
【69】、 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大般涅槃经》卷十九,梵行品
【70】、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愧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佛遗教经》
【71】、 惭愧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净、有所不善。(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72】、 诸天具足无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遥能见闻,虽近于人,人不能见。若我作恶,如是等天当见闻知,若是天等了了见我,我当云何不生惭愧,故作罪耶!《优婆塞戒经》卷六,尸波罗密品
【73】、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民国)弘一《改过经验谈》
【74】、 苟生无耻,如鸟长喙,强颜忍辱,名日秽生。廉耻虽苦,义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曰洁生。《法句经》卷下,尘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