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禅语悟人生_人生感悟
【75】、 宁以有德而死,不以无德而存。《采花违王上佛授决经》
【76】、 (五)净化自心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四十二章经》
【77】、 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1 5经
【78】、 慧人以渐,安徐精进,洗除心垢,如工炼金。《法句经》卷下,尘垢品
【79】、 执志安如地,心净若莲花。(古印度)马鸣《佛所行赞》卷一
【80】、 自得净心,为他演说清净心法。《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81】、 若善正心者,常顺法观察,不为过所使,如日光除暗。《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七
【82】、 心如净明镜,鉴物未尝私。四十华严卷十二
【83】、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传。(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84】、 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狮子吼菩萨品
【85】、 六中意识起闻思修,熏于本识,成闻思修善法种子,本熏无明,令其渐薄,无明薄故,起阿陀那执我亦薄,执我薄故,生起六识起惑亦薄,如是展转,有过斯尽,有德皆备,真修如是。(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三
【86】、 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87】、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说八大人觉经》
【88】、 心意柔软,诸根清凉。《华严经》卷,十回向品
【89】、 保持心灵的寂静,那就是幸福和快乐。南传《佛教格言杂品第十二》
【90】、 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91】、 形貌端正,非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是为端正。《佛说玉耶女经》
【92】、 所谓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原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法句经》卷下,奉持品
【93】、 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十善业道经》
【94】、 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与寿之源也。(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95】、 (白居易)日:佛法大意如何?(鸟巢禅师)师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日: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日: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
【96】、 应修不净观以除贪爱,应修慈悲观以除瞋恨,应修数息观以除疑惑,应修无常观以除傲慢。弥凯耶,得无常想者,则绝无我执;得无我想者,必可灭除我慢;如此当世可证涅槃。《即兴自说弥凯耶经》是人淫欲多,为增淫欲而得解脱;是人瞋恚多,为增瞋恚而得解脱,如难陀、优楼频螺龙是。(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一
【97】、 犹如火上草愈多,则彼火力愈炽盛。如是菩萨惑愈多,则彼慧火愈增盛。《慧海请问经》
【98】、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99】、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00】、 见一切色,乃至触法,若美若恶,不生爱憎,心得自在。无诸过失,广大清净。《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101】、 用推人之手扶人,毁人之口赞人,怨憾人之心爱人慈人,是谓即业火成解脱火。(明)澫益《灵峰宗论》卷四
【102】、 无论世法、佛法,动静,顺逆,语默,但发慧眼,镕习气,磨砺身心,增益我所不到者,即实工夫。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103】、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五
【104】、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返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印光法师文钞对治瞋恚等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