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短句 > 人生感悟

佛心禅语悟人生_人生感悟

2021-10-15人生感悟

【126】、 学道贵有品格、有识量,而且文字记问不与焉。有品格、无识量,不足旷超千古,犹无品格也。有识量、无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犹无识量也。品格、识量既具,则不被眼前活计所局、时流习气所迁,纵钝若桀院,而拂尘除垢四字义熟,便堪证沙门果,发无碍辩,况本解文义者哉?(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127】、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荣;达理之人,不为抑挫所困。(宋)佛鉴禅师《禅林宝训》

【128】、 十二、慈悲喜舍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皆得远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皆得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有情皆得住离亲疏爱憎之平等舍。《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129】、 何谓菩萨能行慈心?佛言:不生众生想。何谓菩萨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何谓菩萨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何谓菩萨能行舍心?佛言:不生彼我想。《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130】、 于恶慧众生,起大慈心,于不善业众生,起大悲心,于作善业众生,起于喜心。《华严经》卷六十八

【131】、 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见子遭急苦恼,尔时慈心转名为悲。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欢喜心,如己无异,是名为喜。于亲舍亲,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悲、喜亦尔。故经中说:为断憎爱,修习舍心。(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五

【132】、 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修行慈心观,应当修行悲心观,应当修行舍心观,应当觉察自己对引起瞋恨的对象没有保持正念与反省,应当思惟每个人必须承受自己所造的业报。这就是降服瞋恨的五种方法。南传《增支部降伏瞋恨经》

【133】、 慈有三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则无缘;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悲、喜、舍心,亦复如是。《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134】、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135】、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视人之乐,犹己之乐。视己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感,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九之二,《四无量心铭》

【136】、 (一)慈悲假使尽寿命,勤事天下神,象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法句经》卷上,慈仁品

【137】、 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对一切众生施以无限的仁慈心。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经集》第八章,《仁慈经》

【138】、 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复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无碍慧身无所依。《华严经》卷五十,如来出现品

【139】、 智慧,源于爱心。南传《佛教格言慧品第十三》

【140】、 此心经常浸润在慈悲里,才能生起利他的情怀。(宋)冈波巴《宝鬘集》

【141】、 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杂阿含》卷二十四,第619经

【142】、 当有慈心于天下,有慈心于佛,人骂不得应,不得恨。持慈心向天下。如狱中有系囚,常慈心相向,人处世间,亦当慈心转相怜悯。《佛般涅槃经》卷上

【143】、 一切福业事,比慈心解脱,于十六分中,亦不能及一。于一有情所,能修慈善心,其福尚无边,何况于一切!《本事经》卷二

【144】、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因不恼他故。《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145】、 当以慈心养育幼弱,见禽兽虫蛾、下贱仰人活者,常当愍念,随其所食,令得稣息。《佛说阿难四事经》

【146】、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147】、 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共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