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禅语悟人生_人生感悟
【28】、 当制五阴,伏意如水,清净和悦,为甘露味。《法句经》卷下,沙门品
【29】、 应善调伏心,心调能引乐。(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二
【30】、 调伏自心,善护他心。《大宝积经》卷三十六,菩萨藏会
【31】、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三慧经》
【32】、 若能系一心,一切皆能系。若自降一心,一切自降伏。《菩提行经》卷一
【33】、 居乱而身正,彼为独觉悟,是力过狮子,弃恶为大智。《法句经》卷上,放逸品
【34】、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日:人雄。《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35】、 虽日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36】、 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意微难见,随欲而行,慧常自护,能守即安。是意自造,非父母为,可勉向正,为福勿回。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法句经》卷上,心意品
【37】、 身体有病,要靠医生来诊疗;心灵有病,要靠自己来医治。(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38】、 所言降魔者,谓即诸魔心,是心即如来。若能调伏心,无复诸魔娆,是即降魔军。《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七
【39】、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佛遗教经》
【40】、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佛遗教经》
【41】、 以欲制欲。《杂阿含经》卷二,第35经
【42】、 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恶,平等舍苦乐,不灭者令灭。~觉悟彼诸恶,安住离欲心,善摄此六根,六境触不动,摧伏众魔怨,度生死彼岸。《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60经
【43】、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四十二章经》
【44】、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经》
【45】、 欲!我知汝本:意从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46】、 智者能迅速驱散涌起的悲伤,就像风儿驱散棉絮。应该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伤、欲望和忧愁。《经集》第三品,第八章《箭经》
【47】、 既不激动,也不冷漠。《经集》第四品,第七章《提舍弥勒经》
【48】、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0经
【49】、 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增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行品
【50】、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四十二章经》
【51】、 见妙女色起贪心者,应起四种厌离之想,云何为四?所谓退失想、颠坠想、行厕想、脓溃粪秽不净之想。若起此想犹生贪心,又应更起三种亲想:所谓于母等类起于母想,姊妹等类起姊妹想,于女等类而起女想。《大宝积经》卷四十四,菩萨藏会
【52】、 若人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万便散除,还令寂静。云何散除?应作是念:此是空,此不净,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受;不舍不受,则名离欲、寂灭、涅槃。《大宝积经》卷-。五,善住意天子会
【53】、 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佛遗教经》
【54】、 诸比丘,利养、崇敬与名誉是极为可怕的,是证得解脱束缚而达到至上安全处极强的障碍。南传《相应部因缘品粪甲虫经》
【55】、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56】、 傥名关未破,利锁未开,藉言弘法利生,正是眼前活计。一点偷心,万劫缠绕。纵透尽千七百则公案,讲尽三藏十二分教,兴崇梵刹如给孤独园,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无明业识不断,俱为自诳自欺。(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