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知客台词
此时支客司就会宣布执事岗位:知客总管、管礼管库、打盘安席、大厨小厨、提壶斟酒、擦桌抹凳、挑水抱柴、取烟倒茶、迎宾接客、内外走杂、管灯发亮等内容,说有多少件事要办,需要帮手多少人。
在宣布执事岗位后,对大家提要求: 个个出力、位位操心, 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齐心协力、声叫声应, 承蒙各位,大力相助, 本支客司口吃言钝,只好拱手谢了。
在宣布每个岗位的执事任务时,支客司还要说一些谦虚的话。
支客支客,离之不得, 我一不懂规矩,二不懂礼节,更谈不上有什么翰墨, 贵府的亲朋,有的还认不得, 喊到的都是客,未喊到的请莫见责, 若有内行高师到,敬请多指导。
下面的事才是对一个个岗位交待任务,提出要求。
比如对总管,支客司就要说: 总管总管,样样你管。
大管物资现金,小管安全卫生。
柴水米面,酱醋油盐。
铺笼帐被,桌椅板凳。
样样由你安排,件件由你统管, 一旦有失误,全由你包揽。
对管帐管库的涉及到现金的问题,还要特别提醒: 大有千百万,小有元角分。
来客挂礼,笑脸相迎。
字要写明,件件记清。
如有差错,你负责任。
如果要一一记叙下来,内容太多,这里除总管外,再记叙支客司对奉烟敬茶和传盘安席所说的话: 奉烟敬茶: 奉烟敬茶,面子你耍。
客人到府,接待潇洒。
茶喝与不喝,人人到家。
烟抽与不抽,个个发话。
来者都是客,不分人小人大。
声叫声应快,不要嘻嘻哈哈。
请你多留意,切莫得罪老小外家。
传盘安席: 传盘安席,油汤油腻。
脚步走稳,切莫性急, 一不小心,掌盘落地, 打坏杯盘,你要赔礼。
嗓门要大,心要留意。
互不串位,菜要上齐, 杯筷擦净,服务到底。
支客司除安排好一切大小事情外,会说的支客司还会引经据典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编成四言八句、顺口溜来说,把主、客的情感及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参加宴会的人有了一次艺术享受。
如果严格按流传下的婚礼习俗,支客司要做的事数十项,要说的话几十箩筐装。
一般婚宴的第一天要安排准新郎亲自带上礼贴、礼品请红爷(介绍人)夫妇。
中午专设“迎红宴”招待红爷、发红包、办嘱托。
晚上主要亲戚都来了要设“迎宾(起客)宴”,席间要致欢迎词、安铺。
支客司在安席时也会说一套礼仪性的话,代主家谦虚圆和一下,诸如团方四邻,亲朋好友,动了贵步,花费了银钱,寒舍地点扁窄,人手不足,安席不恭,设宴不正,请大家原谅,在你们完男嫁女,大繁小事时,慢慢填情,帮忙到底。
席中劝请大家喝酒时,支客司也会说一些话: 桌上既无美酒,二无佳肴,更无好款待。
桌上荒疏,杯酒片菜,粗茶淡饭。
但“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请你们一不拘礼,二不减量, 量大者请盏盏饮尽,杯杯请明, 量小者喝个满面春风,喜气盈门。
第二天(正酒)所有客人陆续到达,支客司要一一打招呼,指挥礼仪服务人员递烟、沏茶、安排座位。
中午时分,迎亲的回来了,支客司要指挥“收亲”、“拜堂”、“安箱(嫁妆)”、“入洞房”、“送开水”、“送洗脸水”、“理铺”、“开箱”、“取吃喝”、“赠手巾”等仪式,每个环节支客司都要说相应的喜庆和吉利话,同时要招呼好“送亲客”,还要兼顾不断前来吃酒的“百客”。
尤其是当着送亲客的面把男家的情况作夸张性的表达,表明男方会善待新娘并转致对女方亲友的问候等,妙趣横生,甚至对席上的每道菜都有赞言。
接着是午宴,入席前,支客司要依照长幼尊卑和关系的亲疏远近的顺序逐一指名道姓的请客,如果颠倒了顺序或把某重要客人点漏就算“失格”,会得罪客人。
客人入席后支客司开始表席,其主要内容是说明某事主在什么时间举行的什么宴会,重点是向客人表示欢迎、问候、恭维、谢请谢礼、表示谦意和对客人的祝福等。
晚上是谢客酒,支客司要再次对客人和全体帮忙人员表示谢敬及挽留之类的人情话。
第三天(有的是第二天)安排“回门”和“谢媒”等仪式,支客司都要代表主人深表肺腑。
比如“谢媒词”: 二姓你说合,往来把言传, 凭你二寸舌,方的能说圆, 为了成全美,脚板都跑翻。
谢你一封糖,吃了寿延长, 谢你一壶酒,寿延高北斗, 谢你一刀肉,吃了添福寿, 谢你一双鞋,穿上脚劲来……… 而今办事,支客司既有按老套去办的,也有删繁就简,不再拘泥于老套式去办的,支客语也不再是陈词,把从电视上、报纸上听到的新名词、新语言加在支客语中。
有时只要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几句成套话的人也加入了支客司这个行列。
支客司虽然动口不动手,但三两天下来已经筋疲力尽,头昏嗓哑,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许多朋友,并卖弄了“自己”,最大的欣慰就是主客对自己的夸奖。
本文篇幅所限,不能把支客司每个环节说的话一一记录下来,也只能说一声遗憾
有关红白喜事红白喜事中的红,指的是婚嫁迎娶之类的喜事;白,指的是人因高龄而自然死亡,寿终正寝,也称做喜丧。
所以有红白喜事之说。
红白喜事对联【解释】从某种角度来看为一种仪式,婚礼即能百分百等同于,但是就两者之间众多似之处来看,虽不能确诊,至少也应负责任地列为“疑似”——例如,两者都必须在一特定场所举行,必须有亲友团到场,一定有人发表现场谈话,特定的服装,特定的音乐,事情办完之后,大家伙还得聚众搓上一顿,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当然,“婚礼”和“葬礼”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婚礼的主角通常是两个人,而且通常是一男一女;而葬礼的主角通常是一个人——或者换种说法:葬礼的主角通常以一个人为宜。
尽管这一区别非常地显而易见,不过最后我还是找出了其中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两种仪式的主角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在仪式结束以后,身为仪式主角,通常都要保持躺下的姿势——或者换种说法:通常都以保持躺下的姿势为佳。
事实上,我们中国人早就看穿了“婚礼”和“葬礼”之间的共同本质,因为我们通常把这类仪式统称为“红白喜事”,也就是说,除了颜色不同,本质上都是可喜可贺的。
【出处】清·杨静亭《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 【近义词】婚丧喜事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2.百度词典 红白喜事 hong bai xi shi 翻译成英文:weddings and funerals 中文的意思是:婚事和丧事。
3.毛泽东的辩证思想 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与死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他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专门讲了红白喜事的辩证法。
他说:中国人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
中国人民是懂得辩证法的。
结婚可以生小孩,母体分裂出孩子来,是个突变,是个喜事。
至于死,老百姓也叫喜事。
一方面开追悼会,哭鼻子,要送葬,人之常情;另一方面是喜事,也确实是喜事。
你们设想,如果孔夫子还在,也在怀仁堂开会,他二千多岁了,就很不妙。
毛泽东这番话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角,生动地阐明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