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_生日快乐的经典名言
【法家语录】《减律》大要说:15岁以下的犯人,罪重的可减刑三等,罪轻的可减刑一等。
60岁以上的,罪轻的酌情减免,罪重的依法理减轻处罚。 魏武侯以下的人都要将这些规定视为应遵守的法令。【尽地力之教】这项教令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政权的田租收入;二是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方法,平衡粮食价格,稳定小农经济。
【法家语录】因此,善于稳定粮食价格的当权者,一定要认真地调查研究上中下三种年成的农户收获情况,上等的丰收之年,若增产四倍,百亩收粮食六百石,除掉赋税及口粮余下四百石;中等的丰收年,若增产三倍,百亩粮食四百五十石,除掉纳税和口粮余下三百石;下等丰收年,产量翻一番,百亩收粮食三百石,扣除赋税及口粮,余下一百石。
小灾荒年成减产三分之一,百亩只能收一百石;中灾荒年成减产一半,百亩收粮食七十石;大灾荒年成减产五分之四,百亩收三十石。 所以,要考虑这两种不同年景的情况,来决定官府对粮食的收购数额,大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三百石,余下一百让农民自己储备;中等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二百石;下等丰收之年就只应收五十石,这样,使农民的利益得到适当的满足,又平稳了粮价,而等粮价平稳了就停止收购,若遇上灾荒,官府则以丰补歉,小灾年就把小丰收年收的粮食卖出,中灾就卖中等丰收年的,大灾就卖大丰收年的。 这样,虽然遇上水旱天灾的饥荒年成,粮食价格不抬高而百姓也就不会流散,这就使取有余补不足的办法。 这个办法在魏国实行以后,国家因此强盛起来。【人君之患在自大】执政者虚怀若谷,能充分发挥臣下的聪明才智。
如果自以为是就会堵塞臣下的建言之路,听不到各方的意见。【法家语录】有一次,魏武侯谋事很得当,在朝廷上他伸起手臂高声呼道:大夫们考虑问题不如我。
【法家语录】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喊,这时,李悝快步上前,走到武侯跟前说:从前,楚庄王谋事得当,有大功,但是退朝后,面带忧愁之色,左有的人问:君王有很大功业,退朝后却面带忧愁之色,这是为什么?楚庄王说,仲虺说过的话,我很赞同。
他说:诸侯之道,自己能得到良师的就能成为王;自己能得到良友的,国家可以保存。
如果所选择的人不如自己,国家就要灭亡。 现在我已经不是个聪明人,群臣谋事又不如我,我大概要灭亡了吧!他接着说:现在您却骄傲地说大夫们考虑问题不如你,这种态度是霸王所忧虑的,而大王却反而独自夸耀,这怎么可以呢?魏武侯说:你说得对。 君主的忧患不在于认为自己不如人,而在于认为自己胜于人。 认为自己胜于人,就不接受谋臣的意见,不接受谋臣的意见,那么意见的来源就没有了。 李悝可以说是善于劝谏他的君主的了,通过一次谈话就使得武侯更加清楚了怎样做人君的道理。【臣不可专君】国君是各方利益的平衡者,各方意见的听取者,如果国君被某一个大臣所控制,则势必造成混乱,国君本人也会面临着国毁身亡的危险。
【法家语录】一名妻妾独占了丈夫,这名丈夫其他的妻妾就会慌乱;一个大臣独占了国君,其他大臣就不能和君王进行有效的沟通。
所以有嫉妒心的妻妾很容易毁掉一个家庭,而奸臣们也容易毁掉国家。 因此,圣明的君主应像车辐集中于轴心那样役使群臣与君主进行有效沟通,而不能使任何某个大臣独占了君主。 现在的人君之所以高筑城郭,小心地防守各处城门,是为了防止敌寇、盗贼的进入,可现在杀掉君主夺取君主之国的人,却不一定要翻越险要的城墙,闯进关闭的城门,他们只要蔽住君主的目光,塞住君主的耳朵,夺取君主的政权,控制君主发布的各种诏令,就可以占有君主的民众,夺取君主的国家了。【法家语录】如果现在让古代大力士乌获、彭祖背着千钧重担,身怀琬、琰那样的美玉,让古代猛士孟贲、成荆带着宝剑护卫,走在险道时,盗贼还是想偷大力士身上的美玉。
现在国君的力量,比不过乌获、彭祖,勇猛比不过孟贲、成荆,但国君所守护的,不只是琬、琰那样的美玉,千钧之重的黄金,想要不丢失,可能吗?【君臣之间】君臣都为治国而心碌,但君臣在处理国务时应有明显的分工。
君执掌的是根本性的大政方针,臣做的是具体事务,在外表看来,君应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就像身体,臣子就像手一样;君主如若叫喊声,臣子就如同那叫喊声的回声。
君主设定政事的根本,臣子操办政事的末端;君主掌好权柄,臣子从事日常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