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典短句 > 经典句子

形容戏曲装扮的句子

2020-12-31经典句子

道白清晰,唱腔优美,既有皮影古韵,又有现代唱腔,深受辽南地区乃至辽宁全省观众的喜爱。

2002年1月被辽宁省确定为唯一的地方剧种。

  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它流传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在明代秦腔、蒲洲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后,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形成的。

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演变而成,以梆子按拍、节奏鲜明。

豫剧分别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个支派,豫东调以商丘、开封为中心,音调高亢、唱腔一般多用假嗓为主,称“上五音”;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音调较低,唱腔一般用真嗓,称为“下五音”。

  锡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

流行于江苏南部及上海等地。

长于抒情,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和水乡情趣。

基本曲调有“老簧调”、“铃铃调”、“大陆板”、“长三调”、“哭调”、“老旦调”等。

  高甲戏  从明末清出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角色方面,文戏的青衣、文生和花旦的表演主要以梨园戏科步动作为基础,优美细腻,舞蹈性强;武生、武旦、老生和净角的表演则带有浓厚的京戏色彩。

高甲戏的服装与京戏相同,只是叫法有所不同而已。

脸谱化妆最初只有红黑白三色,后期摹仿京剧的化妆。

  淮剧  淮剧是江苏的主要剧种之一,产生距今约二百年历史。

  淮剧土名又叫“三伙子”,可说明它是从三个方面形成的:一是香火戏,它有一批职业演唱人员,从事祈神求福的迷信活动;二是民间说唱,如打响板沿门卖唱的“门叹词”,唱些小词书上的片段和流行的各种民间小调、秧田号子、工鼓调等;三是徽剧,也就是流行于里下河的徽班。

这三方面逐步结合,尤其是受徽剧的影响,淮剧形式逐渐形成,并有专业班社流动演出。

  柳琴戏  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分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

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腔调高亢华丽为观众钟爱,百听不厌。

  南词  “南词”原为坐唱曲艺,清代由苏州传入福建。

南平南词即以这种唱腔与南平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融合,经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传教、整理、挖掘,发展形成了剧种,上世纪50年代初搬上舞台。

因剧种年轻,以普通话为剧种语言,着重编演现代戏,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是山西省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

因为是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发展和形成的,所以又称黎城落子。

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

1954年冬,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代表全区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之后,被定名为上党落子。

  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上海,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属滩簧系统。

  沪剧源自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初名花鼓戏,进入城市后改称本地滩簧,亦名本滩,二十世纪20年代始有申曲之称,40年代初又出现了沪剧称谓,至抗战胜利后才通称沪剧,是一个较年轻的戏曲剧种。

  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只有沪剧才是唯一产生并壮大于上海的地方戏。

它源于民间,语言生动,音乐柔和,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

  云南花灯  云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汉族聚居地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

在农村和小城镇尤为流行。

在昆明就有“有烟火的村子就有花灯”的说法。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流行花灯的县达八十余个。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花灯逐渐形成十个支系: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腾冲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