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戏曲装扮的句子
而戏曲舞台上的人物性格却简单的多。
在古典戏曲中,戏曲演员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和完整性,而追求人物性格的类型性、鲜明性。
在戏曲艺术中,人物的魅力在于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观众以感觉上的逼真性。
所以,某些优秀的戏曲演员表演的角色被观众称为”活诸葛”、”活赵云”、”活曹操”、”活武松”、“活蒋干”等。
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两种感觉。
一种是具体感觉,一种是抽象感觉。
具体感觉是对事物比较全面的感觉,抽象感觉是直接挑选出事物最为突出的感觉特征,使之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意识内容。
抽象感觉依据自己的原理不断提升,最后达到一种具体感觉不可能达到的净化程度。
根据具体感觉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易成为典型人物,根据抽象感觉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易成为类型人物。
戏曲作者(一度创作)、演员(二度创作)和观众(三度创作)习惯于抽象感觉。
受这种感觉方式的影响,戏曲演员在创造角色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人物划分为不同的性格类别,使无限复杂的性格趋于单纯,达到性格鲜明之美。
人物性格的单纯性并没有破坏人物的真实性。
因为,单纯性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戏曲演员总是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一方面,进行具体而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变形传神的目的。
戏曲舞台上,关羽、张飞、林冲、鲁智深、孙悟空、猪八戒、穆桂英、祝英台、白娘子、青蛇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何等鲜明,又是何等真实。
所有戏曲的名字那叫剧种,戏曲的名字就多了。
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 京剧 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基本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
京剧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
各行角色的唱腔和用嗓各有特点,能充分发挥各行演员的特长和创造性。
表演在继承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及其他地方戏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手段和表演方法,把唱、念、做、打各艺术手段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吕剧 吕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坐腔扬琴”演变而来。
发源于鲁东北地区的广饶、博兴一带;流布于山东全省各地,并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等省部分地区。
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腔有四平、二板,另外有娃娃腔等部分曲牌穿插运用。
音乐唱腔质朴通俗,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眉户 眉户又作“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
盛行于关中地区,同时流行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
眉户,一说因其主要曲调是由秦岭脚下的眉县、户县的民歌小调组成,因地得名;一说因眉户曲调悱恻缠绵,悦耳动听,颇有迷人之感,故而亦称“迷糊” 眉户的语言十分通俗生动,音乐风格又很质朴。
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形式,不少曲牌是由长短不等的句子组成。
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逐渐加入扬琴、二胡、提琴和部分中、西管乐打击乐器基本与秦腔相同。
评剧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
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 评剧 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
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剧目有、等。
东北的蹦蹦(二人转)传入关内后,莲花落艺人吸收了蹦蹦的音乐、剧目和表演等,使说唱形式的对口莲花落成为带有表演的莲花落,这就是评剧的雏型;因此,后来人们有时称评剧为“蹦蹦”或“蹦蹦戏”。
1909年“莲花落”进入唐山后,受到煤矿工人的欢迎,被称为“唐山落子”。
接着由于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所以被命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