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戏曲装扮的句子
再后又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使评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黄梅戏 黄梅戏使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
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
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
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
东北地方戏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人表演的戏曲剧种。
音乐部分基本上沿用二人转,摈弃了曲艺色彩,增加了戏剧性。
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演出较普遍。
秦腔 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
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邕剧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百色、钦州等地。
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故名“邕剧”。
系在宾阳戏和武鸣老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属皮黄系统。
唱腔和剧目与桂剧相近,也吸收粤剧的一些艺术因素。
表演纯朴粗犷,武打有“大过山”、“跳椅”、“滚藤牌”等特殊技术。
解放前已渐趋湮没,解放后获得新生。
柳子戏 也叫“弦子戏”。
流行于山东和江苏、河南的部分地区。
旧称“柳子腔”,是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山坡羊、黄莺儿、打枣竿、柳子等弦索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而成,并用加“滚”的唱法。
传统剧目、、等,风格均较古老。
曲调分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等四大类,偶亦演唱转调与昆调。
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笙、笛,后来又增添了琵琶、排笙等。
南昌采茶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班、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
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
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
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
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小戏”。
戏曲剧种。
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及连云港等地。
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成为舞台剧。
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
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
拉场戏 也叫“小落子”。
戏曲剧种。
由曲艺二人转发展而成,故习惯上也称“二人转”。
传统剧目有五十多出,以、、、等影响较大。
解放后编演的现代剧有、《新婆媳》等。
彩调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
原称“调子”或“采茶”,约有两百多年历史。
解放后定名为“彩调剧”。
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基础上形成,曾与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互相影响。
音乐唱腔大多轻松活泼,生活气息较浓,表演时载歌载舞,富有地方色彩。
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彩调音乐、表演基础上创作的。
莆仙戏 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和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因为发源地过去隶属于兴化府而得名。
兴化戏在明代中叶就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发展,50年代初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作为宋元南戏的古老剧种,尽管莆仙戏在近代以来曾受到闽剧、京剧以及文明戏的某些影响,但由于声腔、方言和欣赏习俗等因素,却一直保持着它独特的风貌,不被其它剧种所同化。
这个剧种,在保存古老剧目、音乐曲牌、演出仪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艺术形态令人惊叹称绝。
辽剧 辽剧原于辽南皮影戏。
辽南皮影戏生成于300多年前,发展为辽南影调戏至今已有50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