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_唯美经典名句
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四十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四十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译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此句成为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
四十三、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译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四十四、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译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四十五、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译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四十六、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译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四十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四十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四十九、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五十、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道德经名句及译文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到一整天。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解释:人生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释:以天道自然法则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 5、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解释:大仁爱者表现仁爱不是故意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就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强人所难。所以,要维系良好的社会风气,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义”,失了“义”要靠“礼”。连“礼”都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忠信可言了,祸乱就开始了。 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物质,能克制天下最坚硬的物质。 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解释:挫去他的锋芒,消除他的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妄言,妄言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