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俗语中最坑人的十大俗话_唐诗十大绝句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这一俗语用来比喻达到目的后,抛弃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属于一种忘恩负义、晶行不端的行为。典出元朝。《元史彻里帖木儿传》记载,元顺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议罢科举。参政许有壬是科举出身,因此坚决反对。太师伯颜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门宣读罢科举的诏书时,专门让许有壬做了听诏的班首。许有壬害怕招致祸患,于是勉强答应了。治书侍御史普化讥笑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自此赋予过河拆桥新的含义,至今未变。
【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现在,它已落户全国各地。它源自一个传说的两个版本。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家里穷,没地方读书,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个凉亭里去看书。书生的妻子特别贤惠,每天给他送饭,但每次送到那里饭菜都凉了。于是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连饭带菜的米线上,浇了一层热油汤,利用它来保温,这样送去的饭菜就不凉了。因送饭途中必须经过一座桥,人们便把这浇过热汤油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线是就着菜吃,像吃米饭一样。一次,妻子提着送饭篮子过桥时,不小心脚下拌了一下,将菜汤撒到米线中。送到后书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汤也倒进米线中,不料吃起来味道更好了。从此,米线的吃法变成了在米线上浇上做好的菜卤,连米线带汤一块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桥上,故称过桥米线。
【过五关,斩六将】此语比喻勇往直前,战无不胜,英雄气概无人能当。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 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后,在一次战役中三人失散。曹操十分喜爱关羽的德才,欲收入帐下。关羽为了刘备二位夫人的安全,与曹操约三事后,暂栖曹营。后来,关羽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立即写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去寻找刘备。由于关羽没有丞相曹操的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英武异常,斩将夺关而过。第一关:东岭关,斩孔秀。第二关:洛阳关,先斩孟坦,再斩韩福。第三关:沂水关,斩卞喜。第四关:荥阳关,斩王植。第五关:滑州关,斩秦琪。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成就了一世英名。
【朽木不可雕也】此语常用以比喻人没有出息,不堪造就,如扶不起来的阿斗。典出《论语公冶长》: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宰予喜欢白天睡大觉。有一次,孔子发现后生气地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学生,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责备了! 宰予也够倒霉的,别人说他几句也就过去了,偏偏打瞌睡叫老师撞见了,落了个青史留名。
【当归】当归是一味妇科良药。早在《神家本草经》中就将它列为可补可攻的中品药,既可扶正补养,又可攻邪治病。那么,当归之名是怎么来的呢?相传,从前有个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药,同妻子约定三年之内回来,媳妇信以为真。谁知这一走三年杳无音讯。他的媳妇忧郁悲伤,得了一种妇科病,月经紊乱,头晕心慌,生活十分凄凉,被逼改嫁他人。没想到改嫁不久,男青年返回了家乡。他质问媳妇为何不等自己。媳妇哭诉说: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听后也懊悔不已,把采集到的草药送给媳妇,居然治好了她的妇科病。这事在乡里传开后,一些得了妇科病的人也找来这种草药服用,居然都痊愈了。从此,人们知道这是一种妇科良药,给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叫当归,告诫后人要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惨痛教训。后人出一谜语:丈夫外出三年整。谜底:当归。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则俗语的意思是形容身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犹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源自宋欧阳修《新唐书元澹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这段话是唐朝的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觉得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呢?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修订,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指下棋,围观者清,确实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