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戏曲装扮的句子
行当既是塑造意象化类型人物的结果,又是创作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基础。
每一个行当都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不同的行当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人物品格和气质。
如青衣的贤淑端庄,花旦的机敏娇媚,老生的文雅庄严,的英武正派,花脸的刚直粗暴,小丑的阴险滑稽等。
戏曲演员装扮角色时,必须根据戏曲行当的特性进行创造。
正如所说:”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
即使生为仆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
以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故也。
”在戏曲中,每个演员都从属于某一种行当,每个行当又汇集了许多刻画类型人物的程式技巧。
在塑造意象化类型人物时,戏曲演员首先要看他扮演的人物属于什么类型,然后把类型人物划分到相应的行当中。
这样,不同行当的演员就可以运用不同的程式技巧去创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在行当类型的基础上,戏曲演员要同中求异,寻找出入物的不同特点,进而细致地刻画人物的个性,最终达到类型与个性的统一。
比如赵云、、黄天霸等同是行当,却有不同的人物品格和气质。
与”从个别到一般”的创作方法相反,戏曲所走的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创作道路。
戏曲演员在行当类型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角色具体的性格特点,然后进行精雕细刻,从而创造出既有类型意义又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
可以说,意象化类型人物是道德特征、性格特征和行当特性三者的辩证统一。
二、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审美特征11道德理想之美意象化类型人物虽不能表现人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却能彰显简约化的道德理想之美。
戏曲艺术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
戏曲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也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
戏曲演员按照道德化的理性原则和自我的主观感情,将人物的道德品质加以概括和抽象,使之理想化。
当意象化类型人物从正面表达戏曲演员的理想时,就会体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之美。
意象化类型人物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心理”情结”,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或说”集体的梦”。
如在孙悟空、、、穆桂英、、梁红玉、、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中国人民的”英雄情结”和”爱国情结”。
在、海瑞、诸葛亮、魏征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人民大众的”清官情结”和”贤臣情结”。
在祝英台、白素贞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中国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情结”。
在这些”情结”中,普遍体现出”善”的道德主题。
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喜剧化的大团圆,还是悲剧结局,正面人物所代表的”善”的道德力量最终会战胜”恶”的力量。
即使是窦娥、敫桂英、李慧娘这样的人物,她们在死后还会变为鬼魂,来扬善惩恶。
祝英台更是幻化为美丽的蝴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自己的爱人在自由的王国中比翼双飞。
这些意象化类型人物体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之美,他们身上所包含的道德观念不断地转化为集体无意识,重新积淀在民族的血液中,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理想的心理”情结”。
类型人物的产生,主要是受到了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封建时代,儒家文化不仅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还渗入国民的血液中,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
儒家文化依据道德准则,对人做出不同类型的价值判断。
比如说,把人及其行为划分为善(君子)或恶(小人)两个极端。
这两个极端包含着各自不同的人格和精神境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在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下,戏曲演员也顺从了这种”主流”意识,并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类型化人物。
戏曲演员在塑造正面人物时常用仰视的表现方法,使人物的道德品质尽可能的完美;在塑造反面人物时则用俯视的表现方法,使人物的道德品质尽可能的卑劣。
戏曲演员塑造道德品质恶劣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从反面来衬托正面人物美好的道德情操。
反面人物的道德品质越恶劣,越能以恶衬善,以丑映美,使正面人物的道德品质显得更加完美。
如在秦桧的衬映下,岳飞忠君报国的思想更加高尚;在潘仁美的对比下,杨继业的爱国情操更加感人。
21性格鲜明之美实际生活中,人物性格是无限丰富复杂的。
在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性格特征会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物关系中表现出来。
